人力资源 >> 正文

工资指导线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结果

2012-12-31 14:52:23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据悉,截至8月7日,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2012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其中,新疆和天津基准线最高,为16%,北京基准线最低,为11.5%。与2011年的基准线相比,河北等6地基准线下调,新疆等5地基准线零增长,仅北京和甘肃的基准线上涨了1%.

看到这样的消息,未免会有很多人失望。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掉下来,意味着工资收入增长率也要往下掉,似乎工资增长是由这工资指导线决定的一样。反过来,当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率在增长,也会带来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似乎这是一个充满美好预言的水晶球。然而,尽管工资指导线在先,它却不是工资增长的原因,恰恰相反,它不过是现实中工资实际增长的反映,或者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对工资指导线,实在不必失望,也不必奢望。

劳动法规定:“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于是,政府通过工资指导线的形式来对企业工资水平的确定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化的今天,这种“宏观调控和指导”,除了给企业和员工提供某种形式上的参照,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说穿了,工资水平不过就是劳动力或人才的价格,终归取决于市场的供需。而市场的供需,又决定于真实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

工资指导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回落,今年第二季度降至7.6%,三年来首次破八。在这种情势之下,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相应调低可想而知。

同时还要看到,尽管工资指导线基准线调低,但从北京的11.5%,到新疆和天津的16%,实际上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涨幅。这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人力成本正在提高的现实,所谓用工荒由此而来。但这里的工资增长,显然不是工资指导线带来的,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不得不说,多年来,在廉价劳动力的经济模式下,居民收入或工资的增速,是低于GDP增速的。这是历史的欠账,现在到了还账的时候,否则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没有支撑,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

我们当然都期待工资收入继续水涨船高。现实的问题是:人力成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经营的压力,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工资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多年两倍以上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有理由期待更大力度的减税来为企业发展和工资增长提供合适的空间。

目前舆论广泛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蛋糕分配。据学者测算,1993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63.2%,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降至50%左右,到2010年则降至43%。而居民收入占比下降,又始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率的下降。反过来说,要提高劳动报酬率,就需要在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进行新的蛋糕分配。最新的消息是,原定于6月底出台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推迟到10月底出台,可见改革之难。工资指导线其实也是这一现实的反映。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相关内容

  • 地 区
  • 职 位
  • 年 薪
  • 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