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健康是一切财富的基础。
这一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黎明村57岁的渔民吴兴东体会很深。2010年9月,吴兴东查出患有糖尿病。“家里6口人,收入主要靠我捕鱼。生病半年,损失近2万元。”现在,吴兴东特别重视健康,定期到黎安镇卫生院查血糖,遵医嘱调整饮食习惯,他的血糖值已恢复正常。
“保农民健康,就是促农民增收。”海南省卫生厅厅长韩英伟介绍,2010年实行新医改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基本医疗服务更贴近百姓。
全省村村有卫生室
日前,走进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什教村卫生室,村医王瑞珍正在为53岁的黄福才测血压。
“保亭是山区,农民要增收致富,就得上山下地干活。割胶、摘槟榔、种菜……全是力气活,身体不健康可不行。”黄福才家种了300株橡胶树、200多株槟榔、养了30只羊,冬季还要种苦瓜、茄子、青瓜等反季节瓜菜,每年收入有6万多元,不仅盖了新房,还供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
什玲镇卫生院院长吉姝霞有20多年乡镇卫生工作经验,她发现,重视健康教育和基层卫生工作的乡村,农民身体素质较好,医疗负担会更轻,也更有资金和精力投入生产。
“保亭基层卫生管理在海南率先推行县乡村一体化改革,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由乡镇卫生院指导村卫生室开展业务。”保亭县卫生局局长王涛介绍,近几年来,保亭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并全面完成了60个行政村的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提高村医能力。
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省应设卫生室的建制村2476个全部设有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其中完成100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业务用房和1927间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覆盖率从2007年的25%提高到2012年的73%,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进一步提高了海南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7成农民有健康档案
黎安镇卫生院存放着全镇近9成农民的健康档案。
记者随意调取了部分档案翻看,看见上面较为详细地记录着农民的健康状况,包括家庭病史、个人既往病史、现在健康状况、医生随访情况以及本人和家庭成员的联系电话等,方便随时跟踪健康情况。
保亭早在2002年就试点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村医,根据健康档案对农民的健康情况进行追踪。王涛告诉记者,保亭县农民健康档案还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比如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等,更有利于管理,使健康服务有针对性地追踪到个人。
如今,10年前试点的农民健康管理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全省约70%的农民有了健康档案,这使忙于生产创收、勤劳致富的农民没了后顾之忧,农村经济有了更大发展。以陵水英州镇而言,该镇现有常住人口近4万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建设旅游小镇,1万多流动人口也涌进了英州镇。
新农合实行大病补偿
“如果没有新农合的大病补偿机制,我可能一直无法治疗我的心脏病。”采访中,海口市东山镇43岁的覃冬花感叹。
去年和今年,海南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先后联合制定并调整《海南省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实施方案》,将先天性心脏病等24种重大疾病提高医疗报销比例,从制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今年5月,覃冬花在省人民医院实施了微创介入手术。“住院5天就出院了,医药费总计3万元,新农合报销23306元,我自己只付了7768元。”
“海南省2003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从制度上提供了健康保障。”韩英伟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报销水平和支付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从初期仅仅谋求解决农民治疗常见疾病,到现在着力解决农民看大病、危重病的问题。
作者:范南虹 侯赛 刘泽林(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