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首改革路,芜湖医改用“疗效”说话
10月15日一早,年轻的王浩洋夫妇抱着8个月大的儿子急匆匆赶到了芜湖市二院求诊。儿科的副主任医师吴昶给宝宝细致地检查了一番后,安抚年轻的父母:“别担心,宝宝着凉了,注意保暖,适度增减衣服,多喝点水。”看着吴医生开的处方上就一种药,王浩洋有点吃惊:“吃点药能行,不用吊水?”“孩子很小,能日常治疗就尽量不开药;能用口服药治好就不要吊水。”吴医生给孩子的父母顺带做了健康知识普及。花了不到10元钱拿好药,王浩洋夫妇没想到这趟看病这么顺利,而且赶上医院名医义诊,专家挂号费都免了。
看病的人多了,药费却降了
2007年底,在治理药品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的大背景下,芜湖决定从2008年率先启动“医药分开”改革,从切断药品的利益链开始“下刀”。市里成立了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设,成立了市医疗机构药事专家委员会,决定各医院上报要求增减的药品品种;药管中心行使药品采购、配送执行权;市相关部门组成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监督权。
这一“敢吃螃蟹”的重大举措,震动全国。一时,各地媒体、行业将镜头瞄准芜湖。质疑声传来:这样的模式可以持续多久?
市卫生局局长何思忠为记者罗列了一下药品的三次降价:最初将药品5%的加成让利于民;2009年芜湖市招标降价让利约20%;2011年10月,索性药品“零差率销售”,买进什么价卖给患者什么价。“截至2012年12月底,仅药费一项,芜湖市已累计减轻群众负担4.25亿元。”
为了加强合理用药监管,芜湖市制定了医疗机构第三方处方点评管理制度,组织临床合理用药专家组,每季度对各医院处方进行点评并上网公示。“大处方”少了,药品价格持续下降,群众药费负担不断减轻。
群众抱怨少了,医疗水平高了
“人们习惯了生病要去大医院看,现在芜湖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了,又是皖南区域医疗中心,看病人都集中到市区几家大医院,不可避免会造成大医院拥堵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浪费。”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区域分布和医疗机构的功能,我市充分整合医疗资源,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实行人事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资产统一配置、财政统一补贴,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办医格局。
芜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社区里有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里有卫生院(村卫生室)。市区、农村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更方便、快捷和优质的诊疗服务。2012年全市医院总诊疗652万人次,出院34.6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173.6万人次,出院1.5万人次。
“医改六年来,医药分开政策落实比较深入,切断了医院层面药品利益链。公立医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以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管办分开运行较为平稳,市级层面理事会框架基本建立,探索出法人治理的新形式。对人事和分配制度的再造,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人才吸引力也在加大。”何思忠感慨:“高水平的人员队伍才是我们医卫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据统计,改革以来,我市共新增医技人员1475人,引进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50人、硕士384名和博士6名。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41036元提高到2012年的74532元,增幅为81.63%。
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措施,患者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在市政府组织的全市政风行风评议中,由试点前的第36位上升到第23位。“医改以来,芜湖医卫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很自然,群众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在"升级"。”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医疗环境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记者陈旻)
作者:陈旻(来源:芜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