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遭遇融资难题

2013-10-09 16:34:03 来源:南方日报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不支持生物产业的创新的。”近日在第二届深圳生物展举办的“合作、创新——生物科技、资本和产业对话”高峰论坛上,多位创业者和投资者说出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认为是风险资金下一轮投资的热点,但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产业化步伐慢等限制,尤其是与国外风险投资的市场化相比,国内暂时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理念和环境,导致一些创新型研发生物医药企业难以渡过“死亡谷”。对此,专家呼吁,在资本市场上国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体制和机制给生物医药产业“松绑”和“护航”。

现状

高风险高投入导致融资难

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那就是新药研发越来越难,而资金短缺也成为当前中国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的高风险和高投入特点使得创业企业和小型医药企业仅仅依靠内源融资无力承担,因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研发成功后的高预期收益特性,因此风险资本愿意投资于生物医药企业。

据介绍,新药开发的传统模式应该在初始阶段依靠大专院校科学家在科学上的新发现,借助天使投资,将其推进到获得专利和确定产品方向的阶段。此阶段,风险投资进入,将产品从临床前实验推进到临床实验阶段。随后,大型制药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接手,最终将产品推向市场,从而获得巨额回报。

众所周知,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要经历的一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挫折阶段,而医药行业在这一阶段的“死亡率”高达40%至50%,缺少资本则是这近半企业不能渡过“死亡谷”的重要原因。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鲁先平指出,目前国内创投界普遍只关注处在临床试验二期的产品及公司,新药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公司通常都很难融到钱,“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中小生物技术企业要把新药研发坚持做下去,直到进入临床试验二期,是比较困难和颇具挑战的。”

随着一系列“重磅炸弹”药物纷纷到期,对于研发经费本已吃紧的药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近年跨国制药巨头纷纷裁减研发人员,无不面临如何穿越新药开发“死亡谷”的难题。然而,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到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个巨额数字对自主创业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与仿制药相比,创新药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而且由于国内临床用药的规范尚不成熟,创新药并不一定带来高额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死亡谷”对于原创企业来说更是一大挑战。“大部分风险资金是在新药研发10年后才开始进入的,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想法变成可行的方案需要3至6年,从可行的方案变成成果还需要5至7年,然而就是从天使基金转化到PE(私募股权投资)这一阶段没有资金的投入,一些原创企业不能走出‘死亡谷’。”

“投行机构一般不会去考虑投资纯研发机构,这样风险太大,一般会选择过了临床二期、相对成熟的品种去投。”永康红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福表示,现在的风险投资者更希望投资医药行业后期项目,而不是前期部分,原因是一般生物制药从研发到最终上市销售,需要的时间要10年左右,研发早期阶段风险太大,投资者等不起,也赔不起,“风险资本向来都是‘嫌贫爱富’的。”

这也是大多数生物医药行业创业者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新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可国内目前缺少能忍受漫长等待的专业投资基金,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

趋势

合作并购不断加强

尽管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资本市场已经成为限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资本市场对于国内生物产业的投入还是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对于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成为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

“政府是最大的投资者。”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华平说。在每年对生物产业的投入中,国家以及各地政府的投入是最大的。以深圳为例,随着超材料产业基地与国家基因库的入驻,当地政府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据深圳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深圳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累计将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自2009年起,连续7年,深圳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每年各安排1亿元、深圳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此外,还将采取尽可能优惠的政策,尤其在税收方面重点向生物企业倾斜,鼓励生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而风险投资也在不断上升。ChinaBio@LLC创始人兼总裁Greg B. Scott介绍,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增加了72%,投资额超过了1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风险投资占了生物产业投资的46%,而且风险投资方向也开始转向了后期的研发。“不出意外,2013年的并购总额将在连续4年内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行业合作并购快速升温。2012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共发生并购交易104宗,交易额88亿美元。相比2009年23宗并购交易和4.4亿美元的交易额,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并购市场正飞速发展。而2013年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达到6.18亿美元,合作的方式包括引进国外的技术、共同合作研发、在营销和分销领域的合作等。

导致中国并购市场快速升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内部业务结构的重新整合,导致并购市场交易额迅速攀升,如华润医药收购北京医药集团等。二是国际医药巨头对占领中国医药市场的热情高涨,外资医药企业越来越重视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成为重要并购对象,成为国际医药巨头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途径。如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收购南京美瑞公司等。

另外一个新迹象就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开始了海外并购,如深圳华大基因收购美国一家公司,哈药集团收购美国辉瑞公司部分疫苗业务等等。

“从产业的发展来看,企业要如何获得资本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在技术上,中国比欧美国家起步晚,但是培养一个创新团队需要很长的时间,市场天天在成长,中国的企业可考虑引进国外技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从而达到双赢。”Pasadena天使投资集团总裁凯文J。斯坎隆也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合作并购将会日趋激烈。

对策

产业政策要及时调整

虽然业界非常看好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空间,但在论坛上,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目前国家在生物产业上的政策和法规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希望国家能在政策和法规上给生物产业“松绑”和护航。

“产业转型需要体制和制度的支持。”鲁先平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成为支持创新性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与助推器,学习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成熟的经验,“比如他们如何定义、评价和实施创新性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的做法,使得那些在具有特殊性的产业进行核心技术开发、创新药物研究的企业能够去实行他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我国基尼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经之路。”鲁先平说,“创新研究性企业要渡过‘死亡谷’,必须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西方生物工程的步伐快,走得也很远,与走在前沿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在生物科技上仍存在差距。”李德福虽然看好中国生物科技产业,但也不无忧虑,“现在行业监管门槛高,束缚了资本家、企业的手脚,如果国家能在生物科技产业上给一些政策支持,那中国企业就会更牛了。”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也表示,一流的科学和一流的产业应该是一体的,目前其公司在生物科技方面已投入数十亿资金,也培养出了不少科技方面的人才,但由于政策上不放开,不及时调整,成果很难转化为产业,所以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很重要,他建议优化中国生物医药的监管法规政策,加速产业创新性发展。

“我们产业发展到今天,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通过顶层制度和机制的设计来建设。”鲁先平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无论是“十二五”规划对生物产业的倾向、重大新药创制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还是新药准入政策的积极改革,都在努力为生物医药业态的健康发展续力。

但作为一个仿制药大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势微力薄,其所具有的“三高一长”的产业特征,不仅使其成为医药产业中研发投入最大且又受药品注册管理法和专利法双重制约的一个产业,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其它产业工程开发或技术开发相配合,才能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同时,在政府营造一个可承受、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让中国的资本市场提早介入新药研发领域,作为产业发展的接力捧,通过帮助研发渡过“死亡谷”,完善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成为支持本国创新性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与助推器。记者 向雨航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