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医院药学亟需摆脱“花瓶”形象

2013-11-13 13:35:07 来源:中国医药报

□ 陈志东

“花瓶”一词现在经常被用来形容一种事物中看不中用。我国的临床药师被比喻为“花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笔者认为这种比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临床药师的现状。将临床药师比作“花瓶”,至少说明我国临床药师制目前离社会各界的期望依然遥远。其实,何止临床药师是“花瓶”,在我国医院药学界,类似“花瓶”的情况还有很多。

首先,处方审核形同虚设。处方审核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药学服务,我国《处方管理办法》要求药师应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就拿克林霉素注射剂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早在2004年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说明,但时至今日,其用药错误依然存在。如文献报道某省2012年1~3月间,29例由克林霉素注射剂引起的血尿患者中,用药错误(克林霉素注射剂1.8克,一日1次给药)就有16例;另一回顾性分析也显示,某医院2012年1~6月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的688例患者中,用药错误(单次剂量超过1.35克)就有126例。这些资料一定程度上说明处方审核形同虚设,实则变成了照方发药,只是一种摆设,一种“花瓶”而已。

其次,处方点评可信度不高。医师为患者开具处方前,通常都要先询问病史、用药史,并参考相应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品品种和剂量。同理,中医科医师开具处方前也需要对患者望、闻、问、切,然后按照辨证用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的原则开药。而很多的处方点评完全脱离了患者的实际情况,既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更不清楚患者的肝肾功能、基础病等基本情况,单凭一张处方,就主观地判断用药合理与否。这样的点评不仅可信度不高,而且简直是浪费人力成本。事实上,这种“马后炮”式的处方点评已广遭批评,更没人在乎点评结果。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处方点评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所以说处方点评是“花瓶”,并不为过。

最后,医院药学相关规章制度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原本是用来约束药师的行为规范,保障医疗安全的一种手段。如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可实际上我国药师(士)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6.4%降至2011年的6.0%(据2010和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与规定的比例差距正逐渐拉大。而我们没有见到哪家医院药剂科因此被勒令停业整顿。国家级规章制度尚且缺乏执行力度,药学部门内部制订的规章制度更可想而知了。这些规章制度难道不是摆设,不是另一种类的“花瓶”吗?

其实,医院药学的“花瓶”现象还不仅于此,药事检查、临床药师在职培训等也存在同样问题。笔者以为,这一切归咎于当今医院药学缺乏严谨的态度,形式主义泛滥,往往看重的只是课题、论文、获奖和一些“数字”(数量指标)。有些地方连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也有指标要求,多多益善,甚至已经演变成为各医院药学部门之间相互攀比的主要项目之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量已达到了创记录的120余万份,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而这些数据恰恰反过来说明,我们的药学服务工作差强人意,因为药学服务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出现与用药有关的问题。

当然,要改变当今医院药学诸多“花瓶”现象,最终还需依靠我们药师自身的反思和不懈的努力。也许医院药学界需要开展一场全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彻底摆脱“花瓶”形象。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