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得了甲亢,急需他巴唑,医院、药房都没有,哪位有,请帮帮忙”,小蕾在微博上发出了求救。
在医患关系备受关注的今天,“看病贵”时常成为患者们抱怨的焦点。与此同时,一批廉价药却在迅速退出市场。在药剂师的协助下,记者统计发现,从2004年开始,就有“廉价药”消失的新闻见诸报端,维脑路通片、麦角新碱注射液、回苏灵等廉价药,几乎以1年1种的速度“消失”在患者的视野中。
2013年,最新被爆出“一片难求”的廉价药是治疗甲亢的“他巴唑”,这种每片售价仅几分钱的药片,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断货的情况,患者及患者家属只能选择价格贵得多的进口药代替。
一方面,以药养医,让医院愿意使用高价药。另一面,利润低廉的廉价药,让药厂缺乏生产动力。中国医药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吴永佩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主管部门在定价时应该考虑市场规律,给廉价药生产厂家一些补偿。
发现
9年至少9种廉价药断供
小钟是北京市某医院药房的药剂师,自从业以来,一些曾经常见的廉价药逐渐从他眼前消失。
“这些药里,有大家比较关注,媒体也报过的西地兰、鱼精蛋白,也有大家不太知道的维脑路通片等。”
比如西地兰,是一种快速强心药,在抢救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中广泛运用。西地兰的价格,大概在3块钱一针,疗效很好。但是在2009年左右,西地兰开始缺货。因为货源短缺,医药公司甚至搞起了搭售,买西地兰必须再买其他药品。在西地兰紧缺的情况下,医院多数会用“米力农”这种200块一针的药品替代。
2011年,著名的“救心药”鱼精蛋白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断供的紧张局面。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常用药,鱼精蛋白已经在临床应用上使用了50多年,它的价格只有大约11元/支,这一低廉的价格维持了十余年。到2011年,医院因为鱼精蛋白断货,不得不让紧急抢救的病人先用,非紧急患者只能排队等待。当时有媒体报道,患者家属曾花费原价300倍的价格,私下采购鱼精蛋白。
最近,他巴唑的断供,也让甲亢患者家属小蕾急躁不已。2块钱一瓶,一瓶100片的他巴唑,看似不起眼,却是甲亢患者的必需品。求助无门的小蕾,准备购买他巴唑的替代品——一种叫“赛治”的德国进口药,零售价约45元/瓶,一瓶只有50片。
在药剂师小钟的帮助下,记者查到,从2004年开始,至少有9起公开报道的廉价药断供事件。
数据
全国短缺药品达342种
2010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组数据。
这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缺“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的数量高达342种。短缺药品主要是医院临床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这些短缺药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价格便宜。短缺药的价格分析表明,211种药的价格大部分在30元以下,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占到61.6%。而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其中3元以下的占42%。
探究
医院药厂各执一词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在不断降低药品零售价。
到2009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按照“基药制度”,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并统一配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那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需要经过公开招标采购。
小钟告诉记者,降价让药厂的利润进一步减少,而有些药厂为了在集中采购招标时中标,恶意竞争,把中标价做低。但中标后,又因为中标价太低,无法盈利,放弃生产。
对于廉价药的短缺,小钟说,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但药厂认为利润空间少,而缺乏生产动力是主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药技术的发展,确实会出现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药,那么便宜的老药因副作用大等原因被替代,无可厚非。而且,有些药是急救药,用量少,药厂不会生产太多,出现断供只是暂时现象。不过,有些便宜的老药现在看不到了,确实是因为药厂觉得利润少,不肯生产了。”
对于医院的说法,记者联系到南方某位药厂的工作人员。他承认:“现在原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在上升,药厂确实很吃力。”但同时,他又认为,利润低并不是药厂不愿意生产廉价药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医院为了收入,不愿意购买廉价药,“现在药品八成左右的销售终端都在公立医院,我们药厂没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