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运西
温岭杀医事件已过去一月有余,但它的余波依然在行业内外延伸。为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呼唤医生职业尊严的回归,12月6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举办了“让医护不再委屈,让社会重拾信任”的主题学术沙龙,邀请一些临床医生和人文学者探寻促进医患互信、改善职业环境的“出口”。
特邀嘉宾
何权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
周福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
何铁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务处处长
万 刚:民航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文胜: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王 岳:北医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瑞爽:北医人文研究院医学法学副教授
到底该如何界定医疗场所的属性
何权瀛:最近,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吴孟超院士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针对国内近期频发的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大声疾呼要对医疗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还怎么去保障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前段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一份通告,建议医院每20张床配备不少于1名保安,或医院保安数量不低于医务人员总数的3%。我认为,这样的办法只是治标,弄不好还会加重医患间的对立。就像吴孟超院士呼吁的,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当前尤其需要重视的,就是加大对类似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实行自上而下的问责制,不能让事情不了了之。
李文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伤医成本实在太低了。伤医事件从根本上说不是医患关系问题,而是以医生为目标的犯罪事件,理应依法及时惩处。医院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窗口,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在医院爆发,医生难免沦为替罪羊。有这样一件事:一位重症病人眼看就要不行了,病人家属却强烈要求把病人转送回老家。因为按照当地习俗,他们的亲人应该在家里走完最后一程。主管医生勉强答应了他们出院的要求,却没想到家属还有另外的要求:希望医生能保证他们的病人不会在半道上出事。这又如何能做到?医生不答应,患者家属就要动手打人。医生报了警,但警方觉得此事不好插手,甚至不把医疗场所当做公共场所来维护。
何铁强:到底该如何界定医疗场所的属性?在国外的医院,除了急诊要接待一些突发事件和边缘人群,因而安保系统格外严密外,其他如门诊、病房等都是禁区,非请莫入。医疗场所是公共场合,不可以随便嚷嚷,更不可以聚众闹事。一旦违反,就是破坏社会秩序和扰乱公共安全,是要负法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