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剑春
最近这段日子,中药行业几大巨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因为有关国家发改委调整中药价格的信号越来越强烈。有业内专家证实,部分中药独家品种降价幅度将高达15%~25%,政策发布为时不远。
事实上,中成药早就纳入了发改委降价的视野。去年底开展的调查摸底就是为降价做准备,只是中成药涉及药材价格、国家保护品种等情况,降价难度远比化药复杂。上述专家表示,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中成药降价只是时间问题。
高速度的增长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OTC销售排名前20的品种中有13个中药品种,医院用药排名前20中17个是中药注射剂。截至2012年末,中药单品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品种有352个,单价单品种过5亿元的有近60个。更让人艳羡的是,多年来药品降价一直集中在化药领域,不管是医保目录品种招标,还是从2009年开始的基本药物招标,中药的独家品种、一级或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几乎都没有降价。2006年,发改委曾经酝酿中药降价,但是因为药材价格飞涨,企业生产成本飙升而作罢。北京2012年基本药物招标结果显示,药品平均中标价格降幅约为26%,而中药独家品种的降价幅度仅为1%。相关部门对中医药发展一直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中国中药协会相关人士认为,中药总体来看价格偏低,由于药材涨价较多,相当多的品种都以成本价供应市场,中药销售也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这些年中药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新医改政策释放了基层医疗市场容量,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实,中药领域真正的利润“奶牛”是一些中药保护品种和保密品种。我国中药研究成果的保护形式主要有:国家保密保护、商标保护、中药品种保护、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及新药保护等。中药保密品种为国内对中药的最高级别保护。保密级别划分为:绝密级(长期保密)、机密级(一般保密期限不少于20年)和秘密级(一般保密期限不少于5年)。另外,我国还于1992年颁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拥有国家保密品种和保护品种的生产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具有自主定价权、专利保护等优势。这些品种在独特的产品功效和强大的营销策略下,不断创造着经营奇迹。
繁荣里的水分
在全球一体化竞争日趋激烈,“洋中药”咄咄逼人的今天,中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
国家医疗保险研究部门的统计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参保住院患者共使用中成药品种6049个,其中医保目录内中成药1546个,与2009年、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72%和41%,说明医保对中成药费用支撑力度加大。从住院使用中成药品种使用率排位来看,使用率前20位的品种中,只有4个品种为口服剂型,使用率前50位的品种中,只有18个品种为非注射剂型,这表明中药注射剂是医院临床的“香饽饽”。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兼医学专业组副组长,原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大奎忧心忡忡地表示,由于适应证宽泛,市场运作空间较大,中药注射剂在医院滥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有医保专家直言不讳:“一些中药大品种超说明书使用情况严重”。他举例,国内某年销售超70亿元的银杏提取物注射液,医保可统计的超适应证使用金额就高达12亿元。在目前全国有9个省份医保账户告急的背景下,某些中药的“热销”数据难免刺眼。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成药注射剂药品费用为205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4.13%,中成药注射剂药品费用占中成药总费用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72.71%上升到83.50%。三级医院依然是使用费用最高的医院类型。
“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追逐高利润空间药品,医生愿意开大处方、高价药,这是中药注射剂高速发展的推手,也使中药产业呈现出畸形结构,即除了中药注射剂以外,中成药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发展遭冷落,一些老百姓常用的品种在医院使用比例较低,对中药产业整体发展影响较大。”一位业内人士说。
可持续的思路
在本月结束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一个名为“医药战略大品种培育路径及方法”的沙龙引人注目。这场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研讨活动对中医药的创新方向、中药注射剂发展策略、中药战略大品种发展方向与国家、医疗机构、学术支持需求的循证研究对中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的思考。
中国中药协会循症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认为,中药销售过亿元的单品有352个,这些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用的起、疗效好的老品种,比如单价2.34元的速效救心丸,1.89元的麝香保心丸,都具备培育成战略大品种的基本要素。可惜的是,这些中药大部分都缺少较高规格的循证医学、药学基础研究和明确的临床定位。现在,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如火如荼,中药也可遴选一些品种开展基础研究与评价,通过二次开发让老药焕发青春。可喜的是,在刚刚公布的低价药品发改委征求意见目录中,一些中药老品种已被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