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大处方、医疗贿赂、灰色收入等等医疗领域的问题,都与“以药补医”的存在密不可分。因此,“十二五”医改将取消“以药补医”、实施医药分开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环节。
与各地之前做法不同,北京实施医药分开的主要特征是政策联动下的“平移式”改革。
按照试点方案,北京模式核心步骤有四个:取消药品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总额预付和改革药品采购方式。目前,前三个已经实施,药品采购改革尚未实施。决策者期望通过系统改革,尤其是医药分开与总额预付联合使用,改变医院的收入结构,最终实现医院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激励机制的改变。
从评估结果上看,改革实现了一些预期目标,但试点阶段,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大医院普通门诊量过大、试点医院面临“孤岛效应”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阶段性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或推广能够得到解决。
“平移”如何实现?
“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政府履行办医责任,落实六项投入。
基于公立医院的性质,一般财政补偿是“按人头”补助,而北京市则尝试“按服务量”补偿。“北京建立了新型补偿机制,采取的是花钱买机制,目的是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三甲医院的体量太大,完全靠财政投入根本补不过来。”北京医改评估专家高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到区域内医疗服务市场要素丰富、患者医疗服务需求高、医疗机构供给力强,北京市采取的思路是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实行“平移”。
“平移符合经济规律,发挥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作用。”高星说。尤其避免了因政府财政过度补偿造成的不公平或负担过大的风险。
真正让改革的“主角”医院院长关心的是,“平移”是否真的实现了?
政府和第三方评估均显示,五家试点医院都实现平移,其中四家医院增幅超过静态测算。
“医事服务费的设置要使大多数医院实现平移,这才能确保将来政策能够继续推广。”北京市医改办负责公立医院改革的处长隆学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市多个职能部门在改革前期调取全市医院数据进行了反复测算,“之所以要有一定的增幅,主要是让医院有改革的积极性。”
北京市医改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份,五家试点医院的日平均平移增幅为25%。“医院平移增幅的高低,与医院学科的特长、患者结构、均次药费、药占比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位长期关注北京医改的专家表示。
患者负担减轻、医院收入没减少、医保负担又没有明显增加,增收的钱从哪里出来?
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做了具体分析。
医药分开前,医院取得42元的收入要卖出284元药品,医保按70%的报销比例承担200.8元,患者自付30%,负担88.2元。医药分开后,医院在门急诊靠医事服务费取得42元收入后,通过加强合理用药,实际次均药费只有204.9元。医保按70%的报销比例承担143.43元,加上报销医事服务费40元,共183.43元,减轻负担17.37元;患者自付30%,负担61.47元,加上医事服务费2元,共63.47元,减轻负担24.7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