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庆
近来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惩办行凶者、安慰受伤者的同时,大家也开始反思:为何伤医事件会屡禁不止,甚至还有蔓延的迹象?2008年和201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张新庆先后两次就医务人员从业状况进行了跨省份的大规模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他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以及医患矛盾的诱因进行了思考和阐述。——编 者
纵观国际社会,无论是经济上比我们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经济上不如我们的欠发达国家,甚至在那些饱受饥荒、战乱、政治动荡之苦的国家或地区,残忍杀害医生的暴力事件均不如当下中国那么“抢眼”。如何尽快遏制住伤医事件频发的势头,这恐怕是广大医务人员乃至社会各界急盼解决的一道复杂的社会、伦理、法律或心理难题。
我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始于2006年。当时,我准备申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的一项课题——中国医务人员从业状况调查。在梳理文献时我发现,关于医患关系的中外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可以说,在医学人文领域,没有任何一项其他研究可以与之比肩。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当时的中文文献中并没有一项权威的数据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及其诱因。课题申报成功后,我们于2008年1月~3月在全国10个省份的60多家二、三级医院开展了调查,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医患关系。
同样是在中国科协的资助下,2013年5月~7月,我们课题组又在全国9个省份的45家二、三级医院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医务人员从业状况调查。碰巧的是,2009年国家启动了为期3年的新医改试验期,而我们这两次大型调查正好跨越了这一时期,无疑有助于我们从对比分析的角度,考察新医改前后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两次跨越5年的问卷调查,有望提供一种评判二、三级医院伤医事件诱因的坐标系。
仅有21.7%的医务人员称能得到患者的信任
2013年的调查显示,74.9%的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35.7%的人感到一般,仅有3.6%的人感到和谐。医患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三甲综合医院中,76.1%的人称医患关系紧张,高出中医医院和民营医院5个百分点。77.4%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较为紧张,高于护士、医技和管理人员的判断。而在2008年的调查中,有80.1%的医务人员称我国医患关系紧张。
如果说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评价是一个横坐标的话,那么患者的评价就是纵坐标。横纵结合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把脉医患关系的总体表现,并揭示医患在认知和态度上的差异。
2013年的患者调查显示,30.8%的患者称医患关系和谐,23.8%的患者称医患关系紧张,45.4%的人感到一般。而在5年前的调查中,五成患者称医患关系和谐。可见,患者群体明显感受到医患关系总体上在恶化。患者群体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答案可能很复杂。在我看来,主要是患者及家庭成员的就医感受、公众场所的社会议论,以及来自媒体舆论的报道。
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负面评价要高于患者群体。这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而患者与医务人员是“一对一”。在二、三级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天要与多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打交道,如果在一周或一个月内发生一次医患冲突事件,就会影响到他对医患关系和谐状况的总体评价。相反,多数患者在一年中只是偶尔去医院求医问诊,发生医患冲突的几率较小,因而偏向于得出医患关系和谐的判断。
尽管医患双方认知程度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5年来,医患双方均明显感受到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令人忧心忡忡。医患互信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医患关系紧张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2013年的调查显示,仅26.0%的医务人员称患者信任自己,12.1%的人称患者不信任自己。年龄在25岁~34岁的医务人员中,有21.7%的人称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中39.5%的人有同感。在患者群体中,46.4%的人称自己信任医务人员,9.1%的患者称不信任。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的评价要比医务人员自评高出20个百分点,但也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