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八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下称《方案》)为何至今难以问世,原因是《方案》制定的进程中碰到了“硬骨头”,触及到了利益集团博弈的焦点。人社部有关官员表示,人社部在向央企征求规范央企高管薪酬待遇政策的意见时,遭到了一些央企高管的强烈反对(12月18日《重庆时报》)。
简单的理解是,《方案》一旦通过,央企高管的薪酬就要减少了,他们当然不乐意。其实,他们真在乎那么几块工资吗?如按照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前年8月间公布的平均60万元左右算,即便减少10万、20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大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因为央企高管的真实收入并不单取决于年薪,而是取决于灰色收入。
去年2月19日《新京报》曝光的湖北恩施最牛电力公司3000人分6亿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电力公司利用其垄断优势借机发财,普通职工分红上百万,高层则能分到上千万,这类收入一般是不会体现在薪酬上的。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灰色收入总额高达5.4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存在于垄断行业(2010年8月23日经济观察网)。
那么,为何灰色收入多集中在垄断行业呢?根源在于垄断机制。它们不仅拥有主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资源,还能以其垄断地位挟持国家的价格政策。以资源税为例,为什么央企只需上缴10%的资源税,这对资源收益丰厚的企业来说是否太少了点?再以上缴红利为例,为何央企只需上缴5%的红利,这对日进万金的央企而言是否太少了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只拿出5%左右上缴“红利”,约440亿。而2007、2008两年,央企红利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的支出只有10亿元,人均不到一元(201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那么,央企创造的巨额利润到哪里去了呢?相当部分化作灰色收入进入了高管们的腰包。
因此,对央企高管来说,《方案》的杀伤力在于“规范”两字。一旦“规范”起来,现行的央企高管薪酬管理半市场化的办法就行不通,“体内循环”的渠道就要被堵死,上缴红利的比例就会提高,其用途会转向民生方面,譬如采纳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的建议,将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按不低于20%的比例划拨全国社保基金。这是百姓所期盼的,却不是央企高管所乐见的。
作为“特殊既得利益群体”,他们不愿意改革,这点不难理解。问题是“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十八大再次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号召全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来推进改革。《方案》已经摆到了桌面上,绝不能因为遭到某些央企高管的反对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