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职业化管理中的专业化思考

2013-03-05 15:26:33 来源:总裁网

在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中,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做“职业化”,这是对职场中人的最高评价。而在职业化理论中,“专业——敬业——职业”就是职场人士公认的职业化方程式。也就是说,“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一个人必须先有专业然后才会有好的职业,有了好的职业而后才会去敬业,专业的人、敬业就是职业化。

但是,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真正称得上职业化的人却屈指可数。所谓“领导不像领导、干部不像干部、下属不像下属”就是中国企业职业化现状的最好写照。在中国企业中,既缺乏职业化的老板,也缺少职业化的经理人,更缺乏真正职业化的员工。这也就是中国企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主要缘由,管理者职业化程度的缺乏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昨天,我去一家企业搞管理稽核。一位PMC经理拿着上月所有的《物料异常报告》来问道,说是供应商对公司的物料异常处理方法和程序意见很大,几乎都不接受,搞得PMC部处理起来很是被动,希望我能给个办法。

接过厚厚的处理报告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每一份处理报告的“技术部意见”、“品质部意见”栏里,都千篇一律地填写着“估计、大概、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判断性词语,要不就是“退货、及时回复”等刚性术语,既没有用数据对异常物料状况进行实验性说明,也缺乏对异常物料的工艺性、流程性影响判断,根本就没有半点专业性、权威性可言,这应该就是导致供应商“意见很大”的主要原因。当时,我马上叫来几个职能部门经理检讨,要求他们发挥一点专业化精神,不要老是用“新闻联播”一样的格式化语言来判断专业性问题,尤其不能千篇一律地打“官腔”。

其实,这就是专业化能力缺乏的最基本表现。而在这家企业里,管理职业化的问题还远不止如此。生产线上,到处都是瓶颈,可是当我找到车间主管要个瓶颈工序的制程记录时,回答是从不做记录,也从不搞交接,根本无法做产能分析,也无法找到瓶颈的真正原因。而且,很多干部都不知什么是计划,就是做个总结也不超过20字,很多经理级干部连个表格都不会设计。流程意识更是天方夜谭,但是,这些人却都有着一个个管理干部的头衔,什么经理副经理、主任副主任一大堆。更为让人笑不出来的是:一位开会做报告ISO从不离口的总监,居然从来都不知什么是“改善”,整个公司里,甚至都找不到任何一份“改善方案”。不过,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家企业小,它的年产值可超过了20亿,也是这个行业协会的会长单位。

在中国的企业中,几乎不会要求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资格,也没有手段去验证一个人的职业资格,很多人就是有了职业资格证也不具备职业能力,这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大部分的管理者专业能力都不足。比方说搞HR管理的不懂人力资源,做厂长经理的不知什么是PMC,做老板的自然也分不清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授权了,大家都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案例中,要是技术部能用“专业参数、实验数据来说明物料异常的状态及对产品工艺的影响”,品质部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物料异常对整个品质流程的影响”的话,客户必定会口服心服,PMC部采购部也就能理直气壮地、准确地与供应商进行协商。

没有专业化就没有职业化,“专业化”就是职业化的基本前提,离开了“专业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遗憾的是,在很多企业的职业化管理中,重点都放在职业化心态方面,而忽略了职业化技能的提升,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职业化管理程度的过低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