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从实际出发,探索开展院校教育和中医药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
目前,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16所高校已开展了中医师承教育相关工作,其中开展较早的是广西中医学院,该校于199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传统中医方向)学生,每届约30人,已培养毕业生132人。长春中医药大学2004年开办了第一届研究生师承班,2007年开办了本科生师承班,即中医学专业传统医学实验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同济大学医学院也先后开展了国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面向临床 突出中医药特色
近年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发展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在院校教育中引入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辽宁中医药大学将中医传承班定义为培养具有“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为特点的中医药人才。陕西中医学院强调“一结合,二强化,三提高”,即采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对中医的热爱程度、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治能力,着力培养“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铁杆中医”。
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中医药特色。为缅怀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院长李斯炽先生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成都中医药大学将中医特色人才培养试点班命名为“李斯炽班”。李斯炽班坚持以重基础、重经典、重实践、重能力、重规律、重个性的“六重”为培养原则,秉承传统,崇尚创新,强化经典,注重能力,面向临床为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在自主招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以“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力求培养兼具中医特色特出、实践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中医人才。
生源选择 自愿择优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有关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将热爱中医药事业作为生源选择的首要条件。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试点班(李斯炽班)学生遴选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要热爱中医药事业、综合素质良好及英、汉语水平较高,遴选程序分为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四个环节,综合考察报名学生的基本素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等。
陕西中医学院采取自愿申请、面试和第一学期中医课程成绩三方面综合评价选拔的方式。申请书中要求体现进入实验班的目的、中医从业愿望及未来目标设想等方面内容,面试包括自我介绍和专家提问,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思想境界和形象素质。
名师授课 言传身教
师承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
山西中医学院在导师遴选上本着“有德行、有意愿、有能力、有病人、中医副高职称以上”的原则,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热爱中医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良好的医德修养,严谨的医疗作风,能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业务方面,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过硬,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真正做到名师带徒。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实验班为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位知名教授(主任医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即选择最优秀的师资授课,最有名的医师跟诊。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七年制中医传承班制定了完善的指导教师遴选标准,聘请在临证中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及方法诊治疾病、临床疗效确切的辽宁省级名中医作为传承班指导教师,并增加学生跟师时间,延长专业定向培养实习时间,专业定向“一对一”培养时间达到2.5学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名师的言传身教。
注重经典 实践优先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各中医药院校均加强了中医经典、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中医临证能力、提高临床实际经验。
长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院校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外,早期介入中医课程,加大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增加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强调课堂正确引导,重视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以稳定专业思想为第一要素,以掌握扎实、全面的中医理论基本功为课程学习的第一目的,以培养娴熟的临床技能为第三阶段实习医院的首要目标,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双向提高。
始终贯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理论与临床的早期结合,进一步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诊疗技能。
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加强中医临床实践,要求学生在跟师期间必须撰写70个班次的跟师临床记录及跟师临证笔记,每周至少有一次跟师门诊或病房查房工作,每次随诊或学习需有跟师笔记、查房记录和学习记录。
多法并举 提升素质
传统课堂讲授式和现代教学设计相结合,多种方式方法并举,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素质。
福建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院校在教改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设计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鼓励在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考核方式,改革原有的临床能力考核方式,重新设计临床能力考核方案,提高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选题和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着重创新能力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斯炽班”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体现了“八个结合”: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结合、班级授课制与导师带习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学术讲座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集体带徒与个人带徒相结合、培养目标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相结合。
健全管理 强化考核
健全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
上海中医药大学设有专门的“师承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的老中医师承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各有关单位的日常管理进行指导。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硕士生临床培养过程中融入师承教育,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将临床教学老师和中医临床基础课的教师划归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相应科室,在医院坚持用中医、中药诊病治疗。将中医经典学科回归临床,从体制改革入手,确保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双肩挑,确保中医硕士生的教学与临床密切结合。学院和医院党委在附属医院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建立了中医研究所,借助名老中医带教队伍,通过参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等科研活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理论与临床的融汇贯通,逐步形成“教学、医疗、科研三位一体”的硕士生临床教学管理方式。
强化考核制度,严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关。
山西中医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中医临床导师方向)学生,开展中医师承教育试点工作,为保证培养质量,设置了检查组和考核组。检查组主要负责查阅学生的随师日志、读书笔记、试诊本、病历本、导师的鉴定和推荐意见等。考核组采用国内外医学教育界流行的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导师的工作情况,对导师进行评估,组织导师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其带教水平。同时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其保持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辽宁中医药大学7年制中医传承班突出“重素质、重传承、重实践”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一二三四”考核体系,即一项总结、两篇论文、三级经典、四次考试。“一项总结”指传承班学生实习期间需每月上交1篇实习心得,对该阶段实习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两篇论文”指传承班学生应加强自身科研能力、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在毕业前应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三级经典”指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通科轮训实习后、专科实习后需分别通过三级中医经典理论考试,即“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四次考试”指传承班学生需分别通过四次能力考试:即临床基础知识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临床毕业考核、学位论文答辩考核。
重视传统 博采众长
为了保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和谐发展,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底与北京宏志中学签订合作开设“中医高中预科班”协议,在北京宏志中学选拔部分高中新生进入该实验班,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知识概论》四门中医预科课程。学生学完全部课程,颁发“杏林班”结业证书,经宏志中学推荐,通过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进行的面试合格后,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测试。此举将改变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较弱,中医文化基础知识阙如的情况,力求在现有培养体系外,寻找新的改革突破口。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的教学中采取“统一管理,集中上课,分散带教,定期考核”的教学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口传面授与统一讲课相结合,继承整理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完成在职临床医师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课程学习的同时,认真继承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临床经验、诊疗技能,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加强经典原著研读、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的学习,以提高对中医理论的领悟能力。课程分为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医经典原著理论与实践、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几个模块。明确要求学生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时间至少3个半天,其中门诊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整天。同济大学2008年启动“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招收已经拥有中医学博士学位的临床医生,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培养。在培养方案中除《现代医学前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传统课程外,增加了200学时的《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作为主干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各种教学改革试验举措得到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反响良好,示范效应明显。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培养了174名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全面、临床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传承发展中医事业素质的未来栋梁之材,形成了符合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学现代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通过所培养学生的质量问卷结果分析比较显示,实验班学生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医思维能力、学习中医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热爱中医的程度、病案分析及临床应诊能力、未来从事中医的信心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实验区的建设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进入临床的学生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评价。广西中医学院共有7届约132名传统班学生毕业,从初次就业统计来看,平均约4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平均约45%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各级医疗机构,就业率在中医学专业中居于前列。福建中医药大学2009年“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高等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工作已吹响激越的号角,传统的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将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辉,走出一条希望之路。(洪净 吴厚新 张欣霞 付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