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良好的经济形势为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及待遇给付体现了社会保障政策的运行效率;贯彻社会保障政策具有配置资源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基础 运行效率 微观功能 宏观功能
我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
目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体形势最好的时期,集中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近十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10.7%,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第二,在经济加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同时,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4%,保持了较好的财政税收形势。第三,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意识增强,为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各级政府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总之,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首先是财政拨款。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财政拨款便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来源。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主要包括:直接拨款,承担社会运行的费用,实施税收优惠。其次是社会保险缴费。如: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采用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原则,但现阶段我国还处于转型时期,人口老龄化严重,个人账户空帐运行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严重危及养老保险政策的可持续性。最后还包括社会捐助和发行彩票等渠道的社会筹集和一些其他渠道。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在确定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就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安全性原则、长期收益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可流动性原则。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投资,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模式组合的改革方向是: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同时在一定限度内进入资本市场,实施指数化投资。
指数化投资是稳健的社保基金的最佳选择。社保基金如果在资本市场进行指数化投资,可以在投资股票市场时充分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及经营道德风险等问题,增加运营透明度,从而提高基金运营的绩效水平。这样,个人账户基金,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应坚持稳健性原则,这类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投资于股票(含基金)比例不宜太大,上限约为10%~15%;而基金的大部分应该进行国债、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介于个人账户基金和企业补充保险基金之间。
因此,可选择平衡型投资组合,投资于股票(含基金)的比例大概为20%~30%,其余基金则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房地产和股票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强,建立时强调自愿性,因此必须保持较好的盈利性才具有吸引力,其投资可选择平衡型或增长型组合,投资于股票(含基金)的比例可定为50%~70%,其余部分分散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动产等。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不同种类的社会保障政策有着不同的待遇给付方式。首先,社会救助待遇给付。在灾害救助方面,因为灾害救助的范围与规模取决于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对灾害救助的预算也常常需要根据灾情的大小进行调整,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需要追加政府救灾预算拨款,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各界捐献;在贫困救助方面,我国的贫困救助主要由民政系统承担,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则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来承担。其次,社会保险待遇给付。我国养老保险采取部分积累制,在职工连续缴费15年后能按月领取相应养老金。最后,社会福利待遇给付。社会福利基金的给付形式主要有三种,即货币形式、实物形式和服务形式,其中主要以服务形式为主。社会服务可以划分三层次:纯粹的福利服务,具有福利性的低收费服务,交易性的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政策对微观资源配置的影响
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作用。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保护了劳动力的积极性。社会保障政策为全体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使他们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机会之后,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得到帮助,因此,劳动者无后顾之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其次确保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力,可以对劳动者进行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再生产。最后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将为人力资源流动带来一定风险,经济高涨时能达到充分就业,经济萧条时一部分劳动力将失业,若有社会保障这道安全网,则能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社会保障政策对储蓄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政策对储蓄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是现收现付制和部分积累制两种形式。无论哪一种,都影响着个人储蓄和社会总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消费储蓄倾向;对单个企业而言,则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但对社会总储蓄来讲,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则增加了社会总储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政策对储蓄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储蓄的一部分,它的支付意味着储蓄的减少。但却增加了部分群体的货币购买力,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促使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其一,提高了低收入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福利经济学家庇古认为:一元钱对于富人和穷人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一元钱对富人的边际效用很低,而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却很高,因此,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有助于提高边际效用,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消费增加。其二,增加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储蓄的存量。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人们总要留出一部分收入用来积蓄,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反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保障,而且还要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们尽可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社会保障政策影响社会资源配置。作为竞争性市场经济,采取的是优胜劣汰方式配置社会资源。而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的举措。它既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协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家可以依托财税收支体系征缴和支付社会保障资金,运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支出、运营等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关系,促进供需平衡。因此,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减轻市场经济带给个人生活的风险,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政策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在初次分配中,由于劳动者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工作经验和参与竞争能力等的不同,导致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差别和不平等,极易产生社会矛盾。而社会保障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疾病、失业、意外灾害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通过社会保障再分配,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使人们的收入得以调节,贫富差距进而缩小。可见,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由于社会保障基金只有当受保人发生风险时(如疾病、失业等),政府才依法支付,这使其成为一种强制储蓄。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非常明显,离开储蓄,投资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因此,社会保障的分配政策有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同时,社会保障政策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当经济衰退引起供过于求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成员的购买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促进经济复苏、拉动经济增长;当经济过热导致供不应求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标准,相应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控制社会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发生,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