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恐怖担忧

2013-05-21 10:37:43 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结果5月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陈化兰等人把H5N1禽流感病毒和2009年引发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IN1流感病毒结合,发现重组后的某些病毒具备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

这一研究结果在受到好评的同时也遭到一些质疑和批评,尤其是国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重组后的新型人造流感病毒株如果不小心从实验室流出,将会引发大灾难。更有法国研究人员称,假设新病毒的致死率在0.1%~20%之间,若发生一场造成5亿人感染的大流行,将会有50万~1亿人死亡。

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显然有些危言耸听!事实上,除了1918年西班牙HIN1流感全球大流行导致约2000万~4000万人死亡之后,就从未有大流感会造成如此后果。其原因既在于人类今天已经有强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也在于目前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国外的批评之声也凸显了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恐怖担忧之间的一些问题。

对合成流感新病毒的较早担忧,源自2011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罗恩·福彻(Ron Fouchier)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河冈义裕(Yoshiro Kawaoka)等人对H5N1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研究。当时,他们打算在科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的全部结果,但遭到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NSABB)的反对。该委员会2011年12月提议,两篇论文都应该审查和删改后才能发表,因为详细介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是如何突变产生的,会被恐怖分子利用;同时,不受限制的研究如果扩大,也会增加实验室意外将病毒泄漏到环境的危险,从而引发全球流感疫情的大暴发。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对全世界人民造成伤害。

但是,经过国际生物医学界和相关机构的广泛争论,以及一些科学机构的申诉和讨论后,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发表不仅不会增加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有助于增强人们反恐怖袭击的能力。于是,2012年5月2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河冈义裕等人的研究,而罗恩·福彻小组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6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其实,衡量一项研究是否对公众和社会有益要看动机和结果。陈化兰等人的研究动机是为探索不同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途径、重组后的毒力和对人、动物的致病性,从而找到遏制H5N1病毒流行的方法。福彻等人的研究也是如此。至于人们对人造的新流感病毒是否会泄漏出实验室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担心,福彻等人的研究已经作出了一定的回答:重组后的H1N1病毒毒力并不强,没有杀死任何受试的雪貂,同时它比2009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传播得更慢,对肺部的损伤更小。陈化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重组后的H5N1病毒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但是,这些可传播的病毒对受试豚鼠来讲都不足以致命。

当然,重组的人造流感病毒对动物没有强致病性,未必就对人没有强致病性,这还需要通过后续深入研究加以证实。但是,仅此就过分担忧尚缺乏事实依据。

要打消有危险的或有双面效应的生物医学所造成的生物恐怖担忧,需要国际社会拿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在福彻等人的研究是否发表引发全球科学界争论之时,就有专业人员提出,与其不让研究人员发表研究结果,还不如事先审查其研究,从而把危险阻遏在萌芽状态。但是,该由谁来组织、成立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有危险的或有双面效应的科学研究,至今没有答案。另一方面,对预先强制评估这类研究是否违反科学探索的自由原则,科学界也有争论,NSABB就曾在2007年反对设置强制性审查制度。所以,国际社会应当尽快达成一致意见,设置一套防范措施,而不是只在某些研究发表后才出来指责和忧虑。(张田勘)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