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武汉中药材及饮片市场存在三大问题

2013-05-27 15:42:11 来源:中国医药报

编者按

中药材及饮片造假,是全国中药材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地药品监管部门重点监控的问题。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造假者的造假花样也在不断翻新。本文对武汉市中药材市场不合格药材及饮片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假冒产品进行鉴别检查的一些具体方法。希望对行业有所借鉴。

目前,武汉中药材市场总体流通有序、质量可控,但仍存在制假售假现象。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2011~2012年对全市中药市场进行的全覆盖抽检中发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不达标、非法添加染色剂和增重剂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中药材市场问题突出

在此次全覆盖抽检的769份检验报告书中,合格报告书354份,不合格报告书412份,阳性率54%,不合格品种共71个。其中,生产单位不合格14份,占比3.40%;医院不合格152份,占比36.89%;经营单位不合格246份,占比59.71%。不合格的中药饮片品种占比超过1%。其中,红花、山药、天麻、通草等为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

不合格品种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成分不合格。

药品成分不合格主要是指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在所抽检的饮片品种中,成分不合格的共有11个品种92批次,占总数的22.33%(部分有重叠)。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依次为:红花(65.22%)、蛤蟆油(11.96%)、沉香(6.52%)、大黄(5.43%)。

检查发现,药品成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掺假,即在中药饮片中掺入性状相似的材料,如在皂角刺中掺入皂荚枝,在猪苓中掺入赤芍等;中药材来源合法,但是生长时间或年限不足;不法商贩将原材料有效成分浸提后,再晒干或磨粉继续售卖;掺入杂质,如在黄芩等饮片中掺入较多的根头部,远志不抽芯等;储存时间过长或储存不当,如温度、湿度不够或经过暴晒等,也是导致饮片成分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非法添加染色剂(非标检测)。

在所抽检的饮片品种中,非法添加染色剂的共有4个品种46个批次,占不合格总数的11.17%(部分有重叠)。其中,不合格占比较高的红花中,非法添加了金橙Ⅱ;蒲黄非法添加了金胺O;黄芩非法添加了金胺O,五味子非法添加了胭脂红、赤藓红、酸性红73等。

不法商贩在中药饮片中非法添加工业染料金橙Ⅱ等染色剂,可以使产品卖相更好。但是这些工业染料会引起人体脏器的损害,危害健康。这些非法添加染色剂的不合格中药饮片,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肉眼鉴别性状的方式鉴别出来。

三是非法添加增重剂(非标检测)。

在所抽检的饮片品种中,非法添加增重剂的品种共有3个品种4个批次,占比0.97%。其中,海金沙2批次总灰分不合格;桔梗1批次检出镁盐、铝盐;菟丝子1批次总灰分不合格。造假者通过非法添加明矾或硫酸镁等增重剂,以赚取更多不法利润。

对假劣产品围追堵截

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非法添加染色剂、增重剂等工业用品,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那么,如何严厉打击这种恶劣的违法行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呢?根据武汉市药监系统的执法经验,笔者认为,应该针对问题较多的品种,提高抽检的靶向性。根据经验判断有明显问题的品种,大胆开展非标检验,提高检验的效率,为打击中药饮片违法行为争取宝贵的时间。

针对问题品种,要检验重点项目。比如,对材质疏松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如黄连、黄芩、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要重点检验是否含有硫酸盐、盐、糖等增重剂;对颜色异常鲜亮、需要通过颜色判断品相或质地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如红花、蒲黄、五味子等,要重点检验是否添加了染色剂;对易浸提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如三七、冬虫夏草、黄芪、番泻叶等,主要检查其颜色是否较浅,光泽是否较暗,是否有水洗痕,淀粉粒糊化状态等,必要时,还要抽查检测其有效成分。

对重点品种要检查来源。重点品种包括:涨价较快的中药材及饮片;企业购进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较大的品种;药店中单次购进量或库存量较大的品种;贵细滋补类中药材及饮片,如蛤蟆油、冬虫夏草等,特别是在酒店等场所销售的滋补类中药饮片。对中成药品种,要检查其主要原材料及价值较大的原材料购进来源及企业自检报告。

(唐舟 林杰 作者单位: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