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雾里看花:新医改下资本苦觅新机]
虽然产业前景尚好,但具体的支持政策放空,民营医院被资本冷落;产业未来空间巨大,但审批难导致医疗服务市场依然“沉睡”;巨大的市场让医药领域成为资本竞逐之地,但难以合作的团队又让其倍感头疼;医疗器械市场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驶进快车道,但过小过散的企业分布却让资本行进的脚步略显蹒跚。
处处是机会,但又彷佛处处有障碍。
进入深水区,这是对现阶段医改的普遍描述。深水区中,大多数资本同样难以看清新医改政策下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医改在摸着石头推进,资本也在试探中摸索。
雾里看花,资本到底看到了哪些机会?又将在哪些领域止步不前?在这些领域中存在何种障碍?又有哪些领域会让资本冲劲十足?尚未被开发利用的机遇又有多少?
民营医院遭冷落
“配合卫生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支持鼓励引导民营医院发展,是国务院医改办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这是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徐善长在出席2012年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年会时的发言。
从医改伊始到现在,政府积极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表态始终如一,但情形却并不乐观。
资本一向以嗅觉灵敏著称,无论是机会还是危险,它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国家支持的民营医院领域面前,资本却不约而同选择了绕行,为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公立医院出了医疗事故大不了赔偿以及处理责任人,但民营医院如果出了重大事故,很可能就会在舆论压力下关门歇业。”海达投资执行总经理刘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在这个领域,存在太多难以控制的风险。
6月20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数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民营医院遭遇的问题也是这次大会论坛讨论的话题之一。
论坛嘉宾、深圳市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向阳对这个问题也深有感触,他指出民营医院在实际运行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难题,支持难以落到实处,“从大到小、从高到低都说大力鼓励民营医院,你怎么鼓励呢?你去申办医院,手续好办吗?你去申办医院,医护人员怎么来安置安排?另外,你的收入还要交不平等的税,你的审查审核都是由一些连医都不懂的人经办,这一系列的事情就是一个问题。”
问题重重、经营艰难、风险较大导致资本却步,资本的缺乏又反过来加剧了民营医院虽多但竞争力仍弱的局面。
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告诉记者,清科集团的研究显示,从床位数、执业医生数等关键指标来看,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差距巨大。
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仅占有5.20%的床位数;11.84%的国有医疗卫生机构,占有82.20%的床位,67.45%的卫生人员,74.41%的执业医生;而38.40%的私营医疗机构,仅占有6.16%的床位,12.34%的卫生人员和13.05%的执业医生。
政策利好放空,民营医院步履维艰,各路资本都不敢轻举妄动。但谈及发展趋势,业内人士则一致看好。
杨向阳表示,未来两个必然的变化,第一是医院数量一定会增加,第二是医院的性质一定会多元化,不都是国有。“这两个变化对在座的诸位创业者、投资者,可以思考出来一些机会。”
倪正东则指出,观察从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变化,GDP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医疗服务供给增长的速度,“说明这个行业是一个需求巨大的行业。”
“不过,市场潜力的爆发并不容易,完全取决于利好政策的真正落实,例如是否纳入医保、是否享有税收优惠、是否有财政补助等,没有实打实的细则,这便只是画在纸上的一张饼。”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指出,2012年国务院发布新医改规划,希望3年内非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床位和服务量占总量达到20%,但是到底如何达到这个数字,并没公布相应的鼓励措施。
以致于今年3月,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中国社会资本办医论坛”时表示,从整体上看,目前社会办医的规模、数量和速度与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床位数、服务量均占总量20%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密集扎堆三大领域
医院虽是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核心,但却是块烫手山芋。不过,医疗健康产业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医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三个领域炙手可热。
医药行业无疑是各路资本的必争之地。当天参会的NEA、IDG、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奥博资本、君联资本等基本上每家都手握几个医药项目。
倪正东指出,以2012年的数字为例,中国医药(600056,股吧)行业投资占比最高,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额均为行业最高,投资案例91起,占全行业的48%,已披露投资金额12.67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为1493万美元。
“就我们投资的项目而言,当然是医药项目最多。”刘杰向记者表示,一般而言,医药企业规模较大,运作模式成熟,利润回报相对稳定。
不过,即使在大家一致看好的医药领域,同样存在让资本头疼的问题。
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指出,医药企业一般由科研人员组建,对自己的产品期望过高,合作精神也较差。
对此,刘杰也比较认同。刘杰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在医药行业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进行创业的公司太少,“大多数的立项是我有这么一个产品,或者我会做这个产品,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
紧随医药,近年来医疗设备的投资热度也在上升,信息化对此的推动功不可没。
倪正东指出,2008年以来,医疗设备投资案例数上升,2012年,医疗设备行业案例数达到43起,较2011年大幅上涨。在这之中,医疗信息化设备成为投资热点,“信息技术与医疗诊断类设备结合为行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移动医疗等企业受到VC/PE的高度关注。”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你建立的健康信息不仅仅是服务于你所服务的这个客户,其实你的信息就是资源,它可以开发出无穷无尽新的服务和新的产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员、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玲指出。
刘杰对此同样兴趣浓厚。他表示在互联网信息改造医疗系统的领域,有两种类型的公司我特别愿意看,一种是用户心甘情愿买你的健康服务,另一种是帮助医疗公司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让它立竿见影看到经济效益的企业,让医疗公司非常愿意花钱购买服务或产品。“就是说用服务达到共赢、多赢的局面,这样的商业模式非常吸引用户,让他愿意拿钱买你的服务,这个公司的商业前景才是好的。”
细心的李玲还指出,中国最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政府采购的国产化,包括政府用的车、各种耗材、办公用品等都开始往国产化发展。“这也是国际趋势。我们下一步支付方社保进入采购并介入药品耗材器械采购的话,国产化一定是长远的趋势,你们要投这个方面空间非常大。”
刘杰则向记者表示,在医疗设备领域有机遇,但也同样存在不小的问题:“小公司多,做大不容易,销售额过亿的企业很少。”
另外一个被诸多资本看好却鲜有人真正出手的领域便是医疗服务领域。
“未来,在医疗服务领域会有很大的机会,我非常看好。”刘杰表示,虽然在这个市场,资本都会先从高端切入,但将来中低端的服务也会有机会,这是一个需求多样化的大容量市场。
然而,即便如此看好这个领域,刘杰依然选择了暂时观望,“我虽然看好这个领域,但目前我看的项目不多,应该说在这个领域受政策层面的影响更大一些。”刘杰表示。
刘杰的顾虑其实是不少投资人共同的顾虑。例如章苏阳在论坛上也发言指出“医疗服务通过审批相对难一些。”
“医药黄金十年,防御还是进攻?”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许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希望在医药板块掘金的投资人们的矛盾心态。
胡旭波表示,从整个医疗行业投资来讲,过去五年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投资案例、金额都在不断地增加,几乎每年增幅都在60%以上,与此同时,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国家也在讲我们要扩大医改覆盖率,看上去很美好。但再来观察资本的退出,就可以发现,2012年资本退出金额30亿人民币左右,情形不错。但是往后倒看五年,2008、2009年投资金额却远远超过退出数。
“医疗行业是不是像我们想得那么美好?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赚很多钱?这两年看到更多的基金进来,投资在不断地上涨。是不是未来几年会有几十亿的退出?”手握重金的胡旭波们虽然有迷茫、有疑问,但并不妨碍他们去尝试一切可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