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中药材造假现象日趋增多。业内人士称,制假售假不仅从过去的名贵药材向普通药材扩散,而且造假手段翻新,甚至用淬取后的药渣“鱼目混珠”,非专业人员也难以辨别。
日新月异的造假技术
在全国三大中药材批发市场之一的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检测中心技术人员王永康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中药材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但制假售假现象一直存在。过去,中药材制假售假主要集中在虫草、燕窝等名贵中药材,随着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制假的“魔手”伸向普通中药材,而且手段也日趋翻新,其中不乏高科技手段。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提升重量……中药材造假可谓五花八门:用外形、颜色与冬虫夏草都极为相近的亚香棒虫草来假冒虫草;用染色的玉米须来冒充藏红花;加铁丝来增加虫草的重量;用苹果皮来代替牡丹片;将人工栽培的参作为野山参出售。
不过,在许多客商眼中,这些传统的手段已经不入流,容易被人识破,仿真度最强的,当数药渣掺假,即将药厂淬取后的药渣掺入正常药材中以次充好。王永康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当前的造假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说,一些缺乏商业道德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把提取过“有效成分”“单体”的中药原料再加工切片,以饮片方式销售到药材市场上去,使得许多药厂用这种“饮片”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药效大减,甚至完全失效。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中药生产厂家和一些民营中医机构调研时,多次听到这方面的强烈反映。有的民营医院的“一把手”不得不为此亲自出马寻找合格药材。
暴利催生的黑色产业
一名药材经营客商以药渣掺假为例勾勒出一条黑色利益链:药厂部分违法人员将本应及时销毁的药渣偷偷运至加工场地,由专门人员负责药渣烘干、漂白等技术处理,最后销往中药材市场“一车药渣两三吨才几百元,加工费一般每公斤两元。每一环节都要产生高额利润,最终卖到市场的药渣价格约为中药材的一半。这两年中药材价格上涨,有时能卖到市场价的七成。”
据了解,随着造假技术的不断提升,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细,中药材造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从源头到业内人士透露,中药材造假,不仅包括中药材,还包括一些中药饮片。“过去造假都在原材料的等级分类上,如把二等中药材作为一等货来卖,但现在在中药的种植、饮片的加工各环节,废物利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几乎无处不在。”杭州市中医院院长杨勇对此很是头痛。
一些业内人士说,在中药饮片领域,造假的黑色利益链还能够继续向终端延伸。例如,有人专门从事生产假冒包装袋、印刷假冒合格证明,以及假销售出库单等“造假服务”。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如此庞大的产业,如此高额的回报,必然会催生造假产业链。”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商——伊厦成都国际商贸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力说。
多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棵草
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造假背后,除了最直接的暴利驱动外,还存在客观上的供求错位以及主观上的监管缺位、标准缺失等一系列原因。
在中医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余种,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但其中50%左右的需求量仍依赖其野生药材资源。目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药用植物已达168种,道地野生中药材正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对于普通药材来说,我国虽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但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产量和价格波动厉害,药农种植积极性不高。
除客观因素外,中药材造假还有更多主观因素。一是标准缺失。伊厦成都国际商贸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寿建鸿说:“中药材讲究道地,不同地区种出来的中药材其药性也各不相同,如果客商以次充好,是否能够认定其售假面临现实的操作难题。”二是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大多数从事中药材经营的是药农,只要注册一个经营许可证,就可以进驻市场进行销售。三是监管有空白。中医药作为完整产业链,管理涉及约20个部、委、办、局。由于各部门之间既有权力交叉,也有监管“真空”,直接导致了“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棵草”的局面,也给制假、售假创造了机会和空间。四是违法成本低。成都市金牛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郑涛说:“目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贩卖假药材将按产品价值的2~5倍处以罚金。平时,这些商贩最多摆20~30公斤,罚下来最多就几百上千元,还没有中药材的检测费用高。”
注重制度和标准建设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中药材制假新特点,业内人士建议,应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并注重制度和标准建设,从根本上遏止中药材制假泛滥。对此,国家有关方面应尽快摸清家底,根据药典科学制定中药材行业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推广溯源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业内人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组织专家,制定质量等级标准,涵盖从种子、种植、采收、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各个环节,并强制性明确中成药生产企业的用药等级标准。改变长期以来依靠“老药工”“望闻问切”式地选药,切断企业以次充好的后路。
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规范中药材市场,避免制假售假行为,应建立溯源体系,并要求制药企业、药店、医院等机构采购中药材时必须选择能够溯源的药材。业界呼吁尽快推广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GAP启动至今已12年,但全国通过认证的只有51个品种、59家企业以及66处中药材生产基地,而目前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品种约有360种,这意味着按目前速度,完成这项工作至少还需60年。
目前,在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建设上,有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省内5家电子信息和制药企业组成了科研团,开始利用物联网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中药质量追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