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知名药企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在华被立案侦查。随着细节一步步披露,其涉案数额之大、手段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尽管位列世界500强,但这家所谓的“全球制药巨擘”并不干净,玩起“行贿受贿”、“避税”等歪门邪道来无所不用其极。而说起来,葛兰素史克可谓“劣迹斑斑”,在此之前,它就因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在美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国遭到重罚。对这样的“惯犯”,我们当然要毫不留情,坚决予以打击。
此次公安部亮剑,是对具体药企违法行为的治理,更重要的是让整个医药行业内催生价格泡沫的“黑色成本”浮出了水面。据葛兰素史克高管自陈,在药价的构成中,公关等“运营费用”大概能占到20%至30%,而这一比例在业界还不算高,有的新药售价中该项支出能达到70%至90%。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在这个市场中,消费者几乎没有多少选择权和议价权,用什么产品、价格多少基本都由专业人士定夺。为了攫取更大利润、提高药品售价,大大小小的药企不惜花重金打通各个环节。最终层层累加的成本都由患者埋了单,这已经成为我国药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遏制药价虚高,特别是一些进口药价格动辄数倍于同类药品的现象,有关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管是政策导向,还是价格形成机制,都应该尽快规范和完善起来。这几年,为降低药价,各地想了不少招儿。定价范畴、定价方式不断调整,基本药物统一招标采购从最初的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等等,多措并举、有管有放,为的就是让药价回归合理区间。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些企业闻见降价的风声突击涨价,有些药品通过换名字、换规格、换剂型、换包装,变着法儿提价。就连最初为遏制药价虚高出台的招投标政策,在某些地方也被“利益黑手”整得走了形、变了样,成了一些价格畸高药品的“合法外衣”。
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冒出。从这样的情况看来,遏制药价虚高,除了改进机制还不够,监管部门也必须发挥更大作用。核实药品成分、成本,定出合理价格,只是药价形成的一个环节。在医药生产销售的长利益链上,暗含的“潜规则”空间太多,必须严防死守。对那些以非法手段推高药价、销售药品的企业必须重拳出击,毫不手软,对那些暗藏在有关部门和医院内部的蛀虫,则要发现一个清理一个,发现两个清理一双。
葛兰素史克事件还在持续发酵。真诚希望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严肃彻查此类事件,以儆效尤,斩断黑色利益链,让药品干干净净到达患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