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医生健康为何频亮红灯 业务增加人手少累出人命

2013-07-24 16:33:13 来源:人民网

前不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41岁的外科教授罹患晚期肝癌,尽管医院全力救治,依然无法将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无独有偶,前不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一位医生在回老家梅州时突发心脏病猝死,年仅48岁。

近期,网络也频频传出医生猝死的消息,光是7月初短短一周内,全国就有四名医生猝死。而笔者了解到,中山一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该院每年体检都会查出十多名医务人员患重病,其中大多数是癌症。

医生健康为何频频亮起红灯,甚至累出人命?

告急

医疗系统“制造病人”

听到48岁的放射科副教授在回梅州老家时突发心脏病猝死的消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是个很好的人,工作也很努力,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

在一路之隔的中山一院,前不久,41岁的年轻外科教授不幸因肝癌逝世,也让许多人感到沉痛而突然。“这么年轻就是教授了,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就这样走了,太可惜了。”告别仪式上,医生们为他的离去感到深深惋惜。

近年,医生健康频频亮起红灯。2011年,中山一院3000名职工体检后查出13人患有恶性肿瘤,除了退休的,在岗的有6人,一位外科专家刚过60岁,就查出患了肺癌、喉癌两种肿瘤。

“前年、去年的体检结果也不容乐观。”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颜楚荣摇摇头,“平均每年都有十多个医务人员被查出患重病,其中超过一半是患癌,过去是离退休的人得重病的多,现在是在岗的多。不仅如此,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在增加,很多医生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笔者了解到,中山一院就有一位移植科医生每天需要吃7颗安眠药才能入睡。

而笔者也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了解到,近三年该院的职工体检结果显示,甲状腺癌患者就有13例。“一位儿科教授在体检中查出患乳腺癌,但每次出门诊因病人太多还是不得不工作到中午两三点。”徐瑞华还透露,更多医生处于亚健康或已有潜在疾病的状态,“得高血压、糖尿病是常见的事。”

就在7月初,短短1周,网络传出国内四名医生猝死的消息7月4日早晨,南京中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毛翠华猝死于厕所,就在前一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30分,毛医生看了100多个病人;7月5日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姚谨涵,在值夜班时猝死在值班室,年仅29岁;随后贵州三穗县人民医院一位麻醉医师、山东兖州中医院心内科一名主任医师猝死的消息也传遍网络。

据2010年卫生部门针对医生健康状况所做的小样本调查结果,在4032名被调查的医生中,1/4的医生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此外,63.03%的医生感觉比以前更累,61.89%的医生觉得社会地位下降,32%的医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近一半医生出现“职业倦怠”。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微博)一再呼吁关注医生健康问题,在微博引用网友评论称:医生猝死,反映出医改领域中的一些深层因素:懂医疗的医生不一定懂健康养生;现在的医疗系统“制造病人”,也把医生们累坏了。

探因

业务量翻番人手跟不上

医生为什么这么累,甚至累出人命?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工作紧张,超负荷。”颜楚荣说,医生基本没有休息日,“病情总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时候即使周末也要查房,如果碰上值夜班,第二天刚好病人又有需要,那是连睡觉时间都没有。尤其是外科医生,如果一天都有手术,基本是早上进去,晚上才出来,中间困了就在长椅上睡会,把筋骨舒展一下。”

中山一院是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去年一年共有超过460万人次来看病。颜楚荣给了一组数据:“我们的门诊楼是按照5000人次的日门诊量设计的,而如今人多的时候,日门诊量有1.7万—1.8万人次,而且有超过60%的病人是从外地来的,你不能不给他们看,医生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徐瑞华更是现身说法道出了医生之苦:“我每周要出门诊,一般情况下,一个上午限号看15个患者,而实际上我一上午通常要加号加到看50个病人。”

如何消化这50个病人?每次出诊,在10平方米左右的逼仄诊室,徐瑞华都会带着几个年轻医生一起看,“因为我所看的都是肿瘤病人,往往病史较长,病情复杂,来看时会拿着厚厚的一叠CT片,我会首先让年轻医生对片子和病情进行初步梳理,我再看,看完由另一个医生负责记录书写工作,并指引患者做检查、取药等。”即便如此,他仍需要从上午8时30分,看到下午1时30分,中间只能喝喝水。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5年的业务量、门诊量都接近翻了一倍,但人力增加却没有跟上业务增长的脚步,人员增加不到20%,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徐瑞华无奈地说。

当然,除了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外,医务人员群体还面临“成长压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卫生行业的更新换代也在加快,“以前十年八年才换一次的医学教材,现在每年都要换一次,行业标准更是半年更新一次,所以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只是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更要学透学精。我们还有科研任务,要发论文、搞项目,也会占用很多休息时间。”许多医生大吐苦水。

不仅如此,如今频发的医患纠纷,频频传出医生被打甚至致死的消息,也让许多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就像“走钢丝”。“比如前些天,网上又传出福建泉州一新生儿被保温箱‘烤死’的消息,民愤一下被激起,结果,专家组又初步认为,新生儿的死是感染所致,还有过去的‘录音门’、‘八毛门’、‘缝肛门’,让我们怎么安心干活。”中山一院一名副主任医师“吐槽”。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解,医生是万能的,不能有过失。但由于知识、技术等原因,很多问题是目前的医学科学解决不了的。医生超负荷运转,出差错也难免的。”颜楚荣呼吁,社会应对医务人员给予更多宽容,“我们当然会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但我们也需要理解和支持。”

出路

加强基层医疗水平建设

医疗界专家普遍认为,要给大医院医生减负,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让病人真正实现分流。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压力增大不只是医院的问题,而是当前整个医疗体制出了问题。对基层医院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导致基层医院专家少,病人不信任,全都涌到大医院去,让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压力增大。”颜楚荣直言。

在廖新波看来,随着医改深入,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现状必须得到实质性改变,“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真正把基层医院的设备、人才配备齐全,让患者能分流到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小病,才能真正减少大医院的压力,让专家集中精力治疗疑难重病、做科研。”

为了分流大医院的压力,徐瑞华采取了一种做法:外地病人来了,若是病情较稳定的,在帮他调整好治疗方向,开好处方后,会尽量让他回到当地的对口帮扶医院治疗,“这样既可以为医院和医生缓解压力,也为病人减轻负担,毕竟在大城市每天的开销是很大的。”

此外,颜楚荣还建议医务人员要更关注自身健康,“现在每年我们医院医务人员的体检率还不能达到100%,也就90%左右,希望医生要多参加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医院也会创造条件积极为医务人员减压,比如强制休假、以部门为单位搞活动等。”记者 曹斯 实习生 张宁 通讯员 彭福祥 李绍斌 欧晓芳 黄金娟(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