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严查葛兰素史克案能否成为“药引子”?

2013-07-29 14:44: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以药养医”作为一种医疗体制,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让公立医院背离了公益初衷,也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虚高药价相对应的是医生劳动的贬值。目前公立医院偏低的诊疗费用,无法体现医生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价值,这也让一些医生产生寻求额外补偿的强烈动机。

葛兰素史克公司涉嫌商业贿赂一案近期持续发酵。公安机关已查明,近年来,该公司在华员工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总部在英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其中国高管和医药代表采取“带金销售”策略,按销售额的7%至10%的比例给医生发放回扣。除了医生,医药公司还要“打点”一些政府官员、行业协会、医院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总共占到公司运营成本的至少20%。羊毛出在羊身上,包含行贿在内的运营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药价里由病患买单。目前的调查显示,行贿已成为有关医药公司的一种“运营模式”。种种迹象和日常经验都告诉我们,这种运营模式绝不只是仅葛兰素史克一家采用,整个医药行业的潜规则都需要放在阳光下晒一晒。那么,现在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问题是,随着葛兰素史克“行贿门”的调查深入,国内虚高已久的药价能否降下来?

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这些潜规则主角形成了利益均沾的链条,他们是目前医疗领域“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模式的受益者。此前媒体对20种常用药品的调查显示,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500%,最高的达到6500%。虚高的药价养肥了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但这些利益输送不仅严重违反医学伦理,更是涉及违法犯罪,审判迟早都会到来。从这个角度看,潜规则下的“白衣天使”本身也成为了不良制度的受害者。

“以药养医”的制度,对医药公司而言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拒绝与医生搞关系的医药公司或医药代表,在这个游戏中没有胜出的机会,只能被淘汰出局。况且,行贿成本反正可以转嫁给患者,医药公司也没有“独善其身”的动机。因为“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却让手中的处方权异化为寻租的权力,于是“吃不死人、治不好病、价格高、回扣多”的药,成为一些医生的最爱。葛兰素史克事件不是孤案,近期曝出的“漳州73家医院集体沦陷”更为触目惊心。据报道,福建漳州查出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九成医生涉案,目前医生退赃金额已高达2049万元。

“以药养医”作为一种医疗体制,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让公立医院背离了公益初衷,也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虚高药价相对应的是医生劳动的贬值。目前公立医院偏低的诊疗费用,无法体现医生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价值,这也让一些医生产生寻求额外补偿的强烈动机。

如果说“以药养医”是病源,药价虚高则是病征。国内虚高已久的药价能否降下来,主要取决于“以药养医”的病源能否去除。但是,葛兰素史克这个“药引子”的作用,也不应忽视。葛兰素史克案对整个医疗行业是个震慑,业内相关不法行为一定会有所收敛,这将成为药价“退烧”的契机。同时,葛兰素史克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标本,经过相关司法部门的深入剖析,可以让整个社会全面了解我国药品利益链的生存状态。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借此全面掌握医药企业的成本、价格构成等重要信息,这对于国家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至关重要。

严查葛兰素史克案,应该为整顿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一个良机。对该案展开深入、全面的调查,甚至可以为深化医疗改革提供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以药养医”败坏了医德,对相关腐败案件的严查,不仅是刮骨疗毒,而且可以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改革,努力赢回医生的价值和尊严。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