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从葛兰素事件看行贿案背面:外资药降价博弈

2013-07-31 14:31:23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 [行贿案背面:外资药降价博弈]

核心提示:有观点认为,中国药价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商制药企业药品价格的拉动。比如,1996年以前合资药厂的定价方式,主要是由企业参照进口药品自行定价,国外药价本来就高,加上进口高关税,进口药价比国产药要贵很多。

贺普丁207元,贺维力255元,舒利迭220元……被曝出行贿丑闻以来,葛兰素史克公司(GSK)这些高价药品也成为众矢之的。

尽管没有任何政府部门透露出价格调整的信息,但医药业人士普遍认为:外资药企的高价药将会引来一轮降价潮。7月30日,一家外资药企公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年,药价进一步下降本来也是大概率事件。”

2012年7月,北京市医疗保险中心主任黄旭明曾透露,人社部医疗保险司2013年将进行医保目录调整。目前国家医保目录为2009年制定,2013年的目录调整,将有望纳入较多的罕见病治疗药物。

大部分罕见病药物均为外资品种,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2010年时人社部曾调研通过价格谈判的方式,将高价的外资药品纳入医保,但最终未果。多位药业人士坦言,调查药品行贿空间,将对外资药企“触动更大”。

路透社7月29日称,郑州警方成立专案组,对葛兰素史克的在华公司进行立案侦查,又有18名该公司相关人员被拘捕。《华尔街日报》也报道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业务总经理马克锐将于近期返回中国配合调查。该公司四名中国高管早前已被中国警方拘留。

外资药是如何定价的

过了专利保护的外资药品种往往在中国还能维持较高的价格,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仿制药价格

有观点认为,中国药价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商制药企业药品价格的拉动。比如,1996年以前合资药厂的定价方式,主要是由企业参照进口药品自行定价,国外药价本来就高,加上进口高关税,进口药价比国产药要贵很多,其中进口专利新药在保护期内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目前进入中国的外商制药企业已有1500家,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开办了独资企业,进口药、合资药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

此外,过了专利保护的品种往往在中国还能维持较高的价格,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仿制药价格。如GSK的贺普丁,2009年时国内就出现了仿制药,但目前原研药价格仍为仿制药的三倍。2001年,原国家计委设定了药品的单独定价权,大部分外资药品获得了这一资格。对这些药企而言,这被认为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福利。

在辉瑞内部,欧美等发达市场和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的业务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上述人士认为:“新兴市场起步慢,总量不大。不过一些专利过期药品由于上市时间晚于欧美,市场表现也有滞后,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不像成熟市场。”

GSK事件可能会改变这种外企习惯的操作方式,GSK的案例证明,单独定价的利润空间转移成为医生的贿金和公司高管的回扣,偏离了“鼓励新药研发”的初衷。

从2010年开始,发改委就多次对单独定价药品进行价格下调和资格取消的工作。对一些国内已有仿制品的外资专利药,单次降价幅度甚至达到20%以上。但一些没有替代品的专利药,降价的“大刀”还很难砍上去。

发改委药价处一名官员此前曾表示:“发改委一直在对国内外同类药品的价格进行比较,但影响价格和消费者的因素很多,例如税收和医保支付等,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售价那么简单。”

调研往事:为什么没有进医保

价格降幅和报销比例一直是政企双方博弈的重点

医保目录是各家制药企业必争的,进入医保意味着国家支付比例至少将达到60%以上,药品销售也就有了保障。

但由于部分外资原研药价格过高,医保支付存在压力,因此2009年医保目录颁布的同时,人社部就曾考虑增加“价格谈判机制”,即通过谈判,使高价药让利,同时给予一部分医保报销比例。

这种“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做法初衷很好,但在实践过程中,机制的准入又发生了问题。

2010年初,人社部初步圈定了十几家外资药企,包括默沙东等,约定对一些确有需要的原研药降价10%-20%。随即,就有国内企业认为首批价格谈判入围的均为外资企业,对国内研发型企业而言显失公平。经多次上书抗议,这一“谈判路径”最终不了了之。

目前,仅诺华的格列卫、凯美纳,以及罗氏的赫赛汀通过价格谈判,分别进入了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的省级医保支付范围。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其他众多外资药品仍处在价格谈判的门槛之外——价格降幅和报销比例一直是政企双方博弈的重点。

卫计委也在进行一些尝试,如2013年颁布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就要求以药品通用名作为准入依据,忽视专利药品单独定价的因素。今年上半年,陕西、广东等省份在招标中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希望外资品种能够自降身份,纳入基本药物。但实际效果不佳。

默沙东在2010年就响应国家基药政策,将旗下药物舒降之降价50%以上,与国产药品站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竞争。根据抽样数据显示,当年舒降之销售量虽增长46%,销售额却下降了3%。这或许是外资同行惮于降价的原因。

外企辩称国内仿制药价太低

外资药企更期待国内药品的价格提升,以缓解它们“曲高和寡”的压力

对药品定价不满意的不光是消费者,外资药企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以此次卷入行贿风波的GSK公司哮喘药物舒利迭为例。在美国市场上,目前规格为50/100的舒利迭每月费用为214.65美元,而国内约为220元人民币。

在这样的价格对比之下,如果国内还要支付“行贿成本”进行推销,对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构成极大压力。到目前为止,GSK中国区只占GSK全球销售额3%,尽管增速惊人。GSK201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的药品及疫苗销售额同比增长14%,达到2.12亿英镑(约合3.25亿美元)。但对比国内药品,国内的外资药品仍显得价格较高。

前述外资药企公关负责人介绍:“从根本上说,是国内仿制药价格太低,凸显出专利药价格太高。曾经有调查称,国内仿制药的价格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20%-30%。4000多家国内药企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只能靠拼价格。”

同时,国内医保支付额度也是一大问题。很多外资专利药并不在医保报销之列,患者负担沉重,成为诟病外资药品价高的原因。

众多外资药企和外商制药协会(RDPAC)都希望建立药物经济学的评价体系,以平衡药品价格和收益。RDPAC媒介负责人左玉增表示:“国内只有少数专家在研究药物经济学,其研究成果也很少被直接用于定价参考。”

英国国家临床规范研究院(NICE)是运用药物经济学较为成熟的机构之一,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79个新药,NICE拒了其中的26个进入英国市场,原因是其价格过高或为体现出治疗优势。但左玉增坦言:“这些研究的成本是很高的,运用的技术也很复杂。”

相对而言,外资药企更期待国内药品的价格提升,以缓解它们“曲高和寡”的压力。今年7月,国家药监局宣布对70多个药品开展一致性评价的工作。上述药企人士认为:“随着今年新版GMP的贯彻实施和一致性评价的开展,如果能体现在药价上,可能小企业的退出会带来药价的提高。到时外企会有压力。”(王卓铭)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职位推荐
  • DMPK总监

    行业:生物制药

    地点:上海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 临床药理总监

    行业:化药

    地点:上海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 临床前药理总监

    行业:化药

    地点:上海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 毒理总监

    行业:化药

    地点:上海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 PV总监

    行业:化药

    地点:上海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 生产VP

    行业:生物制药

    地点:南京

    年薪:面议

    到期:2019.04.28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