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泽议
最近一段时期,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主任王显教授遇到一个难题:他接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的电话和邮件,都问的是相似问题——“中医师不能搞介入治疗吗?”经过了解王显发现,现在有不少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无睱或拒绝招收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的中医师,导致中医医疗机构的医师不能及时得到心血管介入资质的培训。“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心脏病学科的发展。”王显忧心忡忡地说。
针对业界广泛反映的这个问题,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心内科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介入术后中医药可发挥相应作用
在我国,介入心脏病学技术已是成熟的技术,早在15年前就已经在中医医院开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医药进行了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中西医珠联璧合效应。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00家的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有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在一些西医医院,也有不少进行冠脉支架置入的患者服用中药。“这种中西合璧的治疗方法,切实有效缓解患者术后胸痛、焦虑或抑郁状态,对不能耐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医药发挥了潜在作用,当然有些方法的临床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王显说。
作为一名西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关怀敏教授认为,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中医药有多个切入点,有很多研究和发展空间。据他介绍,药物涂层支架(DES)能明显抑制内膜增生、降低支架内再狭窄,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支架内形成血栓。而且,DES置入两年以后,发现有近50%的患者血管内膜存在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位多靶点进行防范。关怀敏认为,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在急需对那些已经初步证明临床有效的药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大规模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可喜的是,现在有几个注册研究均在进行当中。”
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彬副教授介绍,目前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诸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冠状动脉慢血流、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等问题,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都做了大量研究,部分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初步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用于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
培训基地无中医院入围
但是,随着介入技术在各地中医院的展开,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心内科张敏州教授说:“目前中医院的介入诊疗服务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医院片面追求例数,一些医院长期依赖‘外援’,造成医疗纠纷。缺乏规范不仅增加了医疗风险,还使原本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
张敏州表示,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药科研和临床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目前国家卫生部门认证了近百家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中医院入围。他呼吁为了更加规范中医院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急需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全国中医院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制定相关技术管理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伟教授也表达了同样观点:“目前,全国中医院的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蓬勃发展,相当多的医院已经走上正轨。然而迄今为止,中医系统尚缺乏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资质准入与培训的管理机构。针对中医医院的实际情况,亟待出台心血管疾病介入资质审核与管理规定。”
中医救治患者离不开新技术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说,大型三甲医院,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都承担着为群众提供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的功能。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一个患者在中医院突发心肌梗死,而中医院却没有救治能力,这对于社会、医院和患者来说都是可悲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李宪伦对史大卓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我们被邀请到其他地区做手术时感觉到,中医院的介入技术比西医院要薄弱。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到中医院看病,因中医院没有介入条件不得不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但转运存在风险,尤其在基层医院,转运的风险更大。”他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需要介入治疗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地市级中医院与地市级人民医院一般都承担着当地繁重的医疗救护责任,“如果大量中医院不具备介入治疗的能力,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多悲剧。”
李宪伦表示,介入诊疗只是一门技术,从行业及管理部门来说都不应当存在壁垒,都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解决临床问题。
传统如何与现代“嫁接”
国医大师邓铁涛了解到当前存在“中医师不能参加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资质培训”等问题时,忧心忡忡地说:“我提出培养‘铁杆中医’是站在中医角度,把中医与新技术相结合。当然,中医医院培养新型医生,要搞医生资格认证,保证医疗安全是第一位,要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要制定一个‘游戏规则’。中医开展新技术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不能让西方医学牵着鼻子走,甚至与新技术结合后,在某些领域要敢于超越西方医学。”
邓老的话让业界感触颇深。史大卓说,如果没有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机遇,中医是无法发展的。中医学科的发展必须站在科学的肩膀上,其发展方向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发展与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应用现代一切可以应用的方法和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当然也包括心血管介入技术。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刘红旭表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实质上是认识人类生存、健康和疾病的方法、角度和程序不同,这不应该成为两种医学体系接受人类现代科技成果的障碍与限制。他建议中医药行业学会及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中医系统心血管介入的行业管理与资质准入。同时,中医心血管病医生也应该努力掌握这种技术手段,和西医医生具备同样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据王显介绍,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心脏病学,中医心脏病学近年来发展面临瓶颈,主要原因是借鉴和使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缺乏针对中医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所以无法充分实现如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这样的“硬技术”在中医医院进行“软着陆”。他认为,对于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如X射线、射频能量、支架力学等理论,中医完全可以拿过来,经过认真凝练与提升,逐渐形成中医新理论、新技术,更好地为保障人类健康服务。
“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介入技术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为中医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能为冠心病治疗带来一次新的冲击,我们非常期待。”关怀敏说。
李宪伦认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几乎都是跟着西方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介入技术与产品”为数极少,大家公认的几乎没有。“我们的中医药得天独厚,如果能与介入诊疗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包括器械和药物研发,并输出到国际市场,我们将无比荣耀,这也是中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专家们一致呼吁,应在《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框架下,参考西医标准,结合目前我国中医系统的实际情况,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制定相关技术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医医疗机构介入资质准入、中医师及中西医结合医师介入资质准入、中医介入培训基地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