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剑春
“东阳光药业集团在研的普拉格雷目前正在申请WHO的PQ(生产检查),在美国发起专利挑战,这是国内首个境外专利挑战的产品。近年来,我国在医药创新领域涌现出了一批走在前列的企业。”8月8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在谈到中国企业创新问题时说。
中国医保商会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至2012年年底,我国批准上市的一类新药31个,自主创新药物7个。尽管每年获批的一类新药数量并没有大幅增长,但是随着新药审批标准提升,我国新药研发的质量正在产生深刻变化:在拥有国内专利的同时申请境外专利,进而通过高端认证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新药创新分成原始创新和再创新。再创新包括首仿、抢仿,对我国制药企业来说,再创新的发展空间较大,也比较现实。目前,我国新药创新正处于历史的拐点上。
原创新药市场培育期长
按照国际新药开发的经验,一个创新药的研发成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1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国医药巨头新药研发速度明显放缓,研发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愈发显著。2006年,我国启动“重大新药创新专项”,2008年起研究院或医院组建的GC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医药研发开始在最为薄弱的药品临床试验上发力,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有8家医院已在其打造的GCP平台上进行多中心试验。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上的投入达到100多亿元,配套资金超过300亿元。
然而,尽管国家以从未有过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新药创新的步伐,但是新药创新的实践者仍然备受苦楚和煎熬。石药集团一类新药恩必普于2004年上市后一直备受冷落,为进入医保目录几年奔走。在国内市场销售不畅的情况下,恩必普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对欧美地区和韩国市场进行了专利授权,将境外销售拱手他人;浙江贝达药业的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于2002年启动研发项目,到2011年正式上市,历经十年艰辛,但是上市后同样遇到了销售困难,由于医院销售要通过招标采购,每个省份不仅招标政策不同,而且周期较长,新药进入一些省份的医院必须等待每两年一次的招标。截至目前,盐酸埃克替尼上市已经近2年,但通过招投标的省份寥寥无几,对于大面积推广极为不利。
于明德曾表示,我国新药创新存在三大困境:一是新药在申请临床前的备案批准过程长。我国大概需要20多个月,而国外只需要1个多月。个别情况下,审批排队就需要三四年。二是医保制度和鼓励创新没有衔接。由于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一些新药上市后要3年后才能进入到医保目录,出现了研发投入和产出倒挂,不仅影响患者用药的及时性,同时挫伤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三是政策变化快加大了研发风险。
按照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体目标,希望到2015年,在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下,获得30个以上原创药物新药证书,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完成200个以上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研发能力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原来企业新药研发最发愁的是钱,现在随着对创新药理解的深入,对于研发理念和研发流程标准的困惑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说。
北京科贝源药业总经理程增江认为,当前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主导的新药研发模式存在诸多弊病,最主要的便是缺少市场化的操作路径,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研究经费大多为政府支持,而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就是报课题。“从近年来新药研发的成功案例来看,海归研发团队、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原创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受到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还不足。”
仿创掘金空间巨大
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原创药物获得利润,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并不属于大多数企业。资料显示,我国制药行业十强企业的销售份额仅为18%;国内批准的新药70%已在国外销售,原创的一类新药不到1%,国内药企还不具备在药物创新性研发方面的竞争力。
恒瑞药业董事长孙飘扬在今年“两会”期间说,我国真正的新药研发必须突破本土药企低价竞争和低利润率的禁锢,同时改变国家新药研发资金以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主导的局面,让研发型医药企业国家能真正受惠于扶植政策。
近几年,国内医药行业创新浪潮涌动。但是,仔细观察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具备原创特质的产品使用期仍属凤毛麟角。
从中药来看,我国中药以传统经方为主,现行新药注册办法实施前许多所谓的“中药新药”只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做加减法。近年来,在全球植物药火爆的背景下,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遇到了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按照现行注册审批办法,中药新药研发基本属于植物药或天然药物范畴。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一类、二类新药开发研究的指导意义很难体现。如中药一类新药制剂实际上为单一化学成分(纯度要求90%以上),二类新药也是比较纯化的有效部位(可测成分达50%以上)。以2011年审批成功的中药一类新药成都百裕药业的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例,该产品以银杏叶为原料,经提取纯化后得到其有效部位银杏二萜内酯(银杏内酯A、B、K等),并以其为原料制成注射液。目前,银杏内酯类产品申报的企业已经达到了十几家。
从化药来看,拥有自主创新一类新药的企业有恒瑞医药、贝达药业、先声药业、天士力、上海中信国健等。其中,恒瑞和上海中信国健分别有两个产品。
其实,不论是中药还是化药,我国目前大多数创新仍然停留在“高仿”阶段。比如,百裕的银杏内酯是在德国金纳多银杏黄酮苷和萜类内酯(银杏内酯,白果内酯)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盐酸埃克替尼的研发前期也在专利上存在争议……
于明德表示,首仿的意义是第一个把国外已经过了药品专利期的药拿到中国来生产,让中国人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这也很了不起。而在原研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打造自己的产品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据悉,成都百裕的银杏内酯注射剂在青海省的中标价格为148元,保守估计年市场销售可达20亿元人民币。
“中国式创新” 初露端倪
中国销售额排名前列的药品是什么?是一些抗生素、中药注射剂……而我们上市的一些创新药却远未成为重磅炸弹。长春博泰医药生物技术公司总裁朱迅博士认为,我国医药市场从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过渡至少需要8~10年。原因是原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烧钱”的系统,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尽管国内存在巨大游资,但资本市场还不成熟,风险投资机制还没有形成。与此同时,国家虽然鼓励创新药的开发,但本土制药业的定位模糊。目前医药工业总产值占我国GDP的比例不足4%,支柱产业的位置还没有形成。
“尽管新药创新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仍不能阻挡当下企业创新的热情,中国式创新模式也已经初露端倪。”程增江说。
恒瑞制药是我国创新研发开展的较好企业。而其发展得益于首仿、抢仿。从1991年至1996年间,恒瑞医药开发了异环磷酰胺、Vpl6针剂等20多个新产品,其中5个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产品。2000年,恒瑞医药成功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后争分夺秒全力推进仿制药的研发,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仿制难度大且市场紧缺的抢仿药先后研发成功并上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对于恒瑞的成功,孙飘扬总结,以创新支撑销售、以销售反哺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保证了研发投入的稳定增长。
华海药业是从特色原来料药起家的原料转型制剂企业,目前有3个品种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同时海外“战绩”斐然:国内首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并自主拥有ANDA制剂文号。目前国内通过美国FDA、欧洲COS、澳大利亚TGA等国际主流市场官方认证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
“从仿制到仿创再到创新,日本药企聚焦本土市场,国外市场和跨国药企共同开拓,通过仿创和整合诞生了两家全球前二十大制药企业。而印度的产业升级之路也是从仿制药,抢仿首仿走向创新。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一位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