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请保护好农民的救命钱

2013-08-29 16:24:18 来源:健康报

张枫逸(公务员)

日前,广西宜州市警方打掉了两个涉嫌非法套取新农合补偿资金的犯罪团伙。截至8月22日,已抓获33名涉案嫌疑人,涉案金额124万元。警方表示,新农合报销漏洞如不及时堵上,仍将有不法分子觊觎。(8月23日《南国早报》)

有人提供假发票和住院材料,有人负责联系参保农民,最后经过新农合管理中心里的“内鬼”签字审核,就能堂而皇之地套取新农合资金。如此分工缜密、环环相扣的诈骗行为,令人震惊。值得关注的是,诈骗、套取新农合资金并非个例。此前,河南、吉林等地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案例。

新农合资金被称为救命钱,在帮助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缓解因病致贫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新农合资金屡成非法套取目标,这个救命钱也到了亟待拯救和保护的时刻。必须看到,套取新农合资金不只是少数人的犯罪问题,更暴露出制度方面的漏洞。如果不亡羊补牢,即使打掉一两个犯罪团伙,还会有不法分子前赴后继,将黑手伸向新农合资金。

《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技术方案》规定:参合农民异地治疗,入院前必须电话告知乡(镇)或县合管办。但在现实中,这一规定在很多地方没有执行到位。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在异地就医者人数较多,提前告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这固然是不争事实,但规范的管理不能迁就现实,造成制度走样。只有加强对异地就医的管理,才能便于新农合管理部门掌握真实情况,核对相关资料。

正如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田庆丰指出,目前新农合一般以县为单位统筹,本县监管能力较强,但对省市级和省外的定点医疗机构则往往鞭长莫及。这种区域内与区域外监管分层脱节的现象,恰恰是当前套取新农合资金现象较为集中的环节。毕竟,面对各地医院五花八门的报销发票和费用清单,工作人员仅凭肉眼很难辨别真假。因此,有必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的全国性信息联网平台,参保者有没有真的住院,实际花了多少费用,上网一查一目了然,从而防止有人利用不同区域之间信息不对称而钻监管漏洞的空子。

在新农合报销环节,材料审核的把关人往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要审核人员签字,上送的报销材料基本会过关。这种“一支笔”签字报销模式,存在里应外合、监守自盗的严重隐患。一旦把关人在利益面前失去原则,新农合资金便陷入不设防的境地。因此,如何落实审核人员的责任,如何制约审核人员的权利,也是提高新农合资金运行安全系数必须面对的问题。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