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五大病因致中药市场乱象丛生

2013-08-30 14:48:4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约谈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的负责人,目的在于打击中药材产品伪劣问题。中药材混乱问题长期以来困扰市场良性发展,其根源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扼住市场混乱的局面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销售终端腐败等5大“病因”才是市场混乱的根源。

部分中药材废渣重回市场销售

蒲先生是一位从事医药销售20年的医药代表,他所在的药厂是山东一家小型药厂,主要生产中成药。他介绍,在中药材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掺假、染色增重的行为屡见不鲜。他接触比较多的是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就存在很多药材被提取过有效成分后再出售的情况,还有以次充好的情况也很严重。一般经销商送检时是合格的药材样品,但真正销售时在明面上放的是真品,但下面卖的药材质量就不敢保证了,这在药材市场很常见。

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表示,中药材提取技术不断在推广,广州一企业做中药材提取每年产生8万吨的中药材废渣,这些中药材应该用于做饲料,但是有的企业就把这些中药材重回市场当做没有提取过的中药材来卖,严重损害消费者健康。

买卖双方谋取暴利以次充好

众所周知,中药材市场分为中药材商贩(从药农手里买中药材的商人)、中药材供货商(从商贩手里买中药材向药厂供货的商人)、药厂(将药材炮制成中药饮片)、医院和中医诊所(向患者销售中药饮片)几个环节。

陈先生在安徽亳州做中药材卖商,他透露,中药材市场混乱的关键原因在于现在中医院、中医诊所、药厂愿意买等级低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压低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的价格,加大采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从中谋取暴利。

需求决定供给,安徽亳州中药材商贩说得非常直接:“有卖的就有买的,有中医院、中医诊所、药厂这些买伪劣中药材的买方就有卖方。”

过度市场化致不正当交易多

蒲先生所在药厂进中药材原料主要是从这些市场的供货商进货,这项内容主要由厂里的质管部和采购部负责。他透露,供货商与厂里负责进货的人员和部门联系紧密,采购行为掺杂着更多私人因素,给红包、拿回扣、送礼品很正常。“基本上这些供应商与他们打好关系就不愁药材销路了,质量检验这一关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药厂的一把手通常是“一言堂”,很多问题能拍板决定,供货商很多也通过找厂长打理关系,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

陈其广认为,这和我国医药过度市场化或者说市场化不当有关。商业交易是买卖双方目标利益达成的结果,有利可图就能交易成功。“随着医改的进行,更多中药材进入基药目录,现在一些品牌的上市公司为了在竞标中处于优势来压低药价。低廉的价格只能买到等级低的中药材。品牌企业尚且如此,一些中小企业就为了利润,不只是买等级低的中药材,而且是买伪劣假药。”

中间环节多导致利润率低

陈先生还透露,现在从药农手里买1千克玫瑰花是115元,卖给中药材供货商是123元,好的可以卖到125元,每千克只赚8~10元,这都不包括摊位费用、买卖运输的成本。利润率很低,因而药商为了生存要作假。“中药材只能卖个萝卜价,我现在不做中药材的卖商了,计划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做药食同源的养生食品。”

中药材受生产周期、气候等影响产量有限。而近年来中医药为广大民众所认识,中医养生需求越来越旺,而供给压力在加大,中药材生产成本上升,现在药农的积极性不高。

外行管理局限性大

陈其广透露,现在的中药材专业人员奇缺。国家常见的200多种中药材,某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连50%都不能识别。“国家要多做培训,多学习中药材的炮制加工,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国家要建立培训基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的陈先生建议。

业内认为,国家此次约谈17个地市中药材市场负责人,会打击掉一批非法加工点和不合规的经销户,能有力规范市场秩序。“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能给这些商户带来可观利润,被监管部门打击后,这部分利润没有渠道可获,一批财力较小的小型加工坊和经销商可能逐步退出市场。未来加工点和经销商或许会朝集团化方向发展。”

陈其广认为:“中药材市场要想根治,需要内行管内行,现在有关药品管理的职能部门没有中医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外行管理内行是有局限性的,他建议应该由业内资深人士把中药材市场管理起来。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认为,要铲除滋生医药购销商业贿赂的土壤,需要逐步清理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刘亚力  夏姗姗)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