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雪墨 最近在南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药品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表示,近年来,我国对东盟医药产品进出口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产品互补性较强;对全球出口5年间也增长146.8%。出席上述会议的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年度会长陈启宇指出,当前国际医药贸易环境变化多端,本土药企国际化路径正呈现多元化格局。
刘张林介绍,我国对东盟医药产品进出口数额,从2007年19.2亿美元递增到2012年51.2亿美元,5年间进出口增长166.7%。今年1~7月,我国对东盟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我国对东盟出口的重点商品是原料药、化学药、生物制药等,进口的重点商品主要为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
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产品对全球的出口数量5年间也增长146.8%。刘张林介绍,2007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194.1亿美元,2012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达479亿美元,出口至225个国家和地区。总体来看,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但趋势渐缓。
“进出口数据表明,我国医药产品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好于以往,但总体仍‘偏冷’。”陈启宇表示。据了解,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增速放缓,使得全球市场增长率随之放缓。2002~2011年全球医药市场复合增长率为6.8%,预计2012~2016增长率降低为5.4%。目前,全球增长动力来自于亚洲、非洲、拉美州等新兴市场,全球市场减速但市场容量仍很可观,2012年,全球药品市场为9634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市场增长的同时,各国对药品的监管趋严,价格偏低,这些对国内药企出口带来一定压力。陈启宇分析,首先,欧美药品监管制度越来越严格,例如,欧盟针对人用药物活性物质进口提出的第62号指令要求,所有出口到欧盟的原料药都要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美国FDA将对原料药管理的申请实施收费制,秘鲁等国也要推行属地化的GMP认证。其次,传统大宗原料药如维生素、抗生素等主要产品价格已接近历史底部,虽然价格有望周期性复苏,但推动医药出口复苏、拉动医药贸易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全球市场格局决定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选择。”陈启宇说,国内部分医药企业已将眼光集中在西药制剂出口上,有的在海外建设研发基地,有的和跨国公司开展合作,有的还在开展海外并购。例如,恒瑞医药制剂出口产品梯队的逐步形成,并在美国旧金山建海外研究所。先声药业与默沙东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开展合作。复星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收购以色列医疗器械Alma Lasers公司的股权。陈启宇表示:“中国药企正在走一条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相结合的全球化道路,将在药品制造、研发合作、产品出口、委托加工、收购兼并等方面逐步实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