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妮:我问的问题有点奇怪。我在办公室有个朋友总是没完没了地聊自己的私生活,她这样做是在毁坏自己的专业形象,我怎么提醒她才好呢?我这个同事聪明能干,也有才能,但是每次她一开口,办公室里的人都会翻白眼(如有可能,还会当场离开),连老板也不例外。因为她话太多了,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家里的生活、孩子的情况、周末做了什么等等。上周,她休假回来以后,嘴巴就没停过,叽里呱啦地跟我们讲她一家人的公路旅行,还带了900多张照片。
我们的上司是个经理,他很少谈自己的私生活(诚然,他的确在桌上摆了普通尺寸的全家福,也在墙上贴了孩子的蜡笔画,但他对私生活的分享也仅限于此),所以我和其他同事都以他为表率,只有这个同事例外。我想提醒她,过度分享的习惯可能会葬送她在这里的事业(如果说她的事业还没有被葬送的话),但是我不想伤害她的感情,毕竟我还得天天和她在一起工作。你有什么建议吗?——得州话唠
亲爱的得州话唠: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企管训练品牌卡内基训练(Dale Carnegie Training)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克罗姆说过,偶尔谈一点私生活“确实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共同点。”他还说,他经常在公司里碰到像你同事这种类型的咨询师。“但是过多地谈论自己的私生活很危险。这样做可能会让你显得不专业,要么纯粹是心思不在工作上。给同事看婴儿照片这种事情,点到为止就好了。”
克罗姆认为,职场话唠或许是因为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现在人们的开放程度是五到十年前不能比的,”他说。“代际差异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习惯了秀生活,以前的人认为是隐私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可以公开,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过度秀生活的行为在大多数企业都不得体。”
与此同时,克罗姆的公司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老板适度关心员工的私生活,同时适度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员工的干劲会更大,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更高。“人人都想和同事、尤其是老板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他说。“我们发现,要想留住精英员工,关键是要和他们保持融洽的私人关系。”
芭芭拉-帕切特同意这个观点。帕切特曾为辉瑞(Pfizer)、默克(Merck)、微软(Microsoft)等大企业的高管担任通信顾问,她还与丹尼斯-考伊合著了一本新书,名为《商业礼仪要点》(The Essentials of Business Etiquette: How to Greet, Eat, and Tweet Your Way to Success)。“分享一点私生活的确是必需的,”帕切特说。“过度疏远可能会和过度分享一样令人生厌。”她指导过的一名经理“在某个星期一的早晨走进办公室,手上戴着婚戒。但是他从来没有跟人提过自己结婚的事,”帕切特回忆道,“他的团队一片哗然,后来通过冷战把他排挤走了。”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分享私生活的限度在哪里呢?这需要你对工作场所的主流文化保持敏感。从你说的情况看,除了那个话唠同事以外,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如果大家都没有长篇大论地聊自己的孩子,或者到处展示自己的度假快照,那么你不这样做显然是明智之举。
除此之外,帕切特还有两条法则。她说,第一条是,“如果你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最好别让人知道。要不然,别人对你的看法可能会完全改变,而且往往是向不好的方向转变——再说了,政治信仰与你的工作毫无关系,为这种事情影响你的前途,值得吗?”
帕切特的第二条法则是,“切记,永远不要给人留下把柄。不光彩的事情尤其说不得。”在担任顾问期间,帕切特总是惊讶地发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会有人拿来跟同事吹嘘。“事实上还有人觉得,这种事情说出去会显得自己很高明——比方说店员找多了的零钱,自己一声不响地收下,”她说。“人们往往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说出去的话会给同事造成什么样的印象——有些人纯粹就是话太多,就这么回事。”
这就回到了你所面临的两难选择——究竟应不应该提醒同事。“你必须说出来,让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办公室成了众矢之的,帕切特表示,“换做是你在办公室里做了什么事情让同事不齿,乃至避免和你打交道,你也会希望有人能提醒你吧?”
假设你希望是这样。“那么你可以先从这里着手。问一问那个同事,看她想不想听一些反馈,解释一下换做是你,也希望有人能提醒自己。然后告诉她,在办公室里没完没了地聊私生活有损她的专业形象,建议她把度假照片收起来,少谈一点家庭生活。”
你也承认自己的同事聪明能干,可以把这一点跟她说明,告诉她,你不希望这种小习惯挫伤她的积极性。这样做或许可以缓和你对她的批评语气。“告诉她,你在乎她的名声,”迈克尔-克罗姆。“还可以指出,其他同事一般都只在午饭或休息时间谈论私事。”——而且你的老板似乎也喜欢这么做。祝你好运。(Anne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