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信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热潮,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中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然而,现代化程度低、资源配置分散、标准体系缺失、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使之很难真正全面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中药资源为人做嫁何时休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发现和探明的中药资源种类达到12807种,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然而,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多数是廉价出口,为他人做嫁衣。据了解,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占了5%的份额。2012年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但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从分项目来看,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为8.58亿美元,中成药出口仅达2.65亿美元,提取物出口为11.64亿美元。中成药国际出口仍然面临困难,再度出现了300万美元的逆差。
与之对应的是,韩国、日本、美国等直接垄断了植物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粗加工的植物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药后占据了全球植物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在国际市场所占的5%的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售中药原料和低端产品创造的,附加值高的中成药比重只有25%。如在美国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韩国高丽参”,其实多是中国出产;国内市场价格高昂的银杏制剂虽然产自日本,却是日本企业从中国以极低的价格进口银杏干叶制成后又返销给中国的……
加强科技创新变主产为主导
在国际市场,植物药提取技术一直是日本和美国的强项,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植物药提纯技术寥寥无几,能够享誉国际市场的中药品牌更是稀缺。因此,要想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实现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在植物药提取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开发研制具有独立品牌的中成药产品。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产业具有生产分散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多为农户和小企业,种植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声誉。家种药材的北移南迁使部分道地药材产地发生了变化,新产区种植与加工技术的欠缺使药材质量下降。如补气健脾的党参,以山西潞安一带所产的潞党参效力最强,而川党参、秦岭党参效力则较弱。还有些药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药农违背自然规律生产,为缩短药材在地时间使用“膨大剂”、“催长素”或提前其生长周期进行采挖;有的品种为便于储存、保色而大量使用硫黄进行熏蒸,导致残留超标使中药出口经常遭遇“滑铁卢”;野生药材由于连年无序地狂采滥挖,已经有部分品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临枯竭。
目前,我国中药科技研发与生产加工应用脱节,必须加大投入,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设,随着野生资源的加速枯竭,更要加强对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同时,在植物药提取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开发研制具有独立品牌的中成药产品,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接国际标准
中药出口路途坎坷的关键是标准缺失,而西方有很多国家并不认同中药的合法地位,导致中药只能以食品或食品补充剂的身份进入国外市场,我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中成药产品能走出去的可谓凤毛麟角。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强化自身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
我国中药产业大致分为两种发展路径,即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药品生产和仿照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的模式进行研发,因此在制定中药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中药的特点加以选择,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由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大部分中药制剂很难引入现代制药技术,所以保留传统的中药制造技术是必要的;同时,必须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现代先进的制药理念和技术引入中药制药领域,使中药制剂现代化。
2012年出台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开始寻求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将推进“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纳入了新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只有用可量化的科学标准建立起产业规范,才能真正让中药产业焕发生机,进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