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等了25分钟,候诊等了128分钟,就诊时间却不足5分钟。”在海南省卫生厅组织的“就诊体验、把脉诊断”活动中,不少干部表示体会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8月25日《京华时报》)
就诊时间太短,这一问题向来被漠视。但事实上,看病的组成要素中,后者偏偏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一次就诊而言,要完成问诊、查体、书写病历、开出检查处方、交代医嘱和宣教等一系列常规程序,短短5分钟时间并不够。
医生的逻辑是,我说你听。病人的逻辑是,你决定我不管不参与,但务必要保证病治好,否则我会很生气,你将被拉进“坏”和“黑”的名单。这种极度缺乏沟通交流,大包大揽,不让病人参与到治疗决定过程中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医生本来可以主动控制就诊时间,医院管理本来也有责任控制看病质量,不轻易放过这一细节。但现在,在药物经济的绑架下,医者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经济利益上,想方设法多看病多卖药。更重要的是,医方的收入主要来自药物或检查,来自诊断的费用基本可忽略不计,这才是医生往往少说多写的秘密。在这种脑体倒挂的分配机制下,医生失去了沟通说话的动力和热情。
当就医变成用“什么药物”问题时,沟通3-5分钟,已经绰绰有余。看病变成卖药,医院变成药店。有研究者认为,现在的医生应该更加注重让病人参与有关临床治疗和照顾的决定。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向病人解释病况和治疗决定,寻求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我们现在选择的却是背道而驰的方向。医生扮演的是高级药品销售员的工作,不断给病人洗脑,制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在这种医疗模式下,病人的问题变成:“我要什么药治疗,才能解决现在生病的痛苦?”医生的回答是:“吃这些药吧!结束!下一个!”
现在的问题是,医院和医生不卖药,吃什么?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医院变成“药店”?对这种模式而言,看病寥寥几分钟只不过是其副作用之一。更大的副作用,还在于医患关系的恶化,以及公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日趋严重。
在这方面,医疗改革不转身,可真的不行。(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