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已经从医学院毕业5年的魏丽还记着在课堂上老师曾经传授的这句俗语,但是现实的治疗环境中输液的使用却和医学院中老师所教授的理念大相径庭。目前,中国人均8瓶的输液量更是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9月8日人民网)
统计数据显示,不管是平均数量还是绝对数量,中国人的输液量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这样的“世界领先”,非但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暴露出太多的医疗问题,埋藏着许多的健康隐患,预示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过度输液的危害性,除了导致一些根本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最终输液治疗,进而造成患者经济和医疗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之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过度输液会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演变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细菌”。当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我们就将面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此外,由于输液治疗属于直接作用于患者血液的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差错,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
对于国人的这种“输液依赖”,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患者的“输液依赖”,二是医院和医生的“输液依赖”。患者的“输液依赖”其实并不难理解。在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缺乏基本的科学医疗常识的前提下,“疗效好,治病快”就成了患者的最高追求。而输液治疗和口服药相比,因为具备给药直接、见效快等诸多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患者的优先选择。
对于患者的“输液依赖”,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普及医学常识,提高普通百姓对科学治疗,科学用药的认识水平。当患者认识到了过度输液是一件有害无益,弊远远大于利的事情,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相比之下,医院和医生的“输液依赖”才更加值得重视。因为医院和医生并非不知道过度输液的危害性,但是由于输液药品利润更高,给医生的“回扣”也更大,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个别医院和医生不但抛弃了医学常识和医疗原则,也抛弃了医学伦理和道德,进而诱导、怂恿甚至是强制患者选择输液治疗。
而在国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发达国家的医院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如果某位医生给病人的输液量过高,会立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要求该医生作出合理的解释,情节严重者甚至面临吊销医疗执照等风险。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监管之下,医生必然会谨慎行事。由此可见,缺乏严格完善的医疗监管制度,是导致国内医疗机构输液量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要想改变“输液依赖”这一医疗“陋习”,对公众需要加大医学常识的宣传力度,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则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监管体系和制度,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