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为求解“医患结”,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和南方日报联合推出“医患关系献一策”系列报道,通过开设专栏、深入采访,推动医患双方、社会各界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建设,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医患和谐。今天,我们已开通了读者来信邮箱(yihuance@126.com),倾听您的声音,敬请垂注。
挂个号、取个药,等得“花儿都谢了”;长途跋涉到城里的大医院,却要面对尴尬的现实:没床位……
看病难是个老问题。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广州各大医院发现,大医院仍一号难求,病人长时间等待的问题依然存在;而对医院而言,由于病人多,软件、硬件都在超负荷运转……看病究竟为何那么难?
现象▶▷医患各有各的苦
来自中山市的刘女士,早上6时许就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排队挂号了。“我的孩子因为生长发育的问题来求诊,我怕早上起不来,提前一个晚上就到了住在附近酒店,花钱又奔波。”刘女士说,此前曾尝试网上挂号、电话挂号,可“号早就满了”。到南方医院看泌尿外科的患者张先生也抱怨:好不容易挂上专家号,但医生问了几句就开药了。
“我们都在超负荷运转了。”南方医院的一名医生坦言,医院的门诊场地是为5000人次的日门诊量而设计的,但现在每天就诊病人数已达到七八千人次,“需要额外消化这么多,压力很大”。中山一院的一名专家也表示,很多教授都没法在中午1时前结束门诊,出门诊的几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没有,“病人实在太多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希望你加号,你不能不加,所以我们经常饿着肚子给病人看病”。
探因▶▷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为了缓解“看病难”,记者了解到,不少医院开通了各种预约途径,以更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时间;随着医改深入,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以便患者在家门口看病,不往大医院挤。可是种种措施采取后,到大医院看病似乎还是很难。
去年,省卫生计生委要处级以上干部“微服”去医院体验看病难活动,时任副厅长廖新波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若不是副厅长看病也很难,这个“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门难进,脸难看。他认为,门难进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总是往大城市的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被“挤爆”;脸难看更多是服务管理的问题。
“我们确实遇到许多这样的患者,家门口有医院还是往大医院跑。”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陈伟分析,好医院需有过硬的设备和人才,“基层医院地方较为偏僻、待遇较差,人才较缺乏,即使派个大专家过去,又缺乏较尖端的设备,不少检查做不了,因此患者还是愿意往大医院跑,让本来应该看疑难杂症的大医院的医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仍在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医院超负荷运转,看病自然难”。
建言▶▷提高基层医院水平是关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看来,提高基层医院水平是解决看病难的关键。他认为,看病难,其实是看大病难,“其实99.1%的病只需要看社区医生就可以了,发达国家能做到80%的首诊在基层卫生机构,但这个比率在我国只有20%到30%”。他指出,基层全科医生的职业收入、职业前景等因素阻碍了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水平的提高。
笔者了解到,如今许多区域均建立了医联体,即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实现双向转诊,以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前不久,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上线,网络医院即由医院提供在线医务人员,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健康小屋、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患者在网络就诊点直接和在线医生通过视频通话完成就医过程。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拿药。
不面对面看病是否靠谱?是否会导致误诊漏诊?在陈伟看来,尽管存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网络医院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不过,这要求患者掌握一定的医学科学知识”。陈伟因此建议,在中学就要开设有关如何认识疾病的课程,让大众“心里有底”;而媒体、医院也要更好承担科普职能。
撰文:曹斯 李秀婷 朱璐诗
策划统筹:刘占峰 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