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死扶伤,离不开用药。尴尬的是,临床上不少救命药玩起了“失踪”。这些救命药大多价格低廉,与之同为“患难兄弟”的,是一度广泛使用、如今也难觅踪影的普通廉价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短缺药物品种有300多个。难觅踪影的背后,究竟有何隐衷?
市场探访:300多种药物“玩消失”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谢世平告诉记者,毒扁豆碱是治疗抗精神病药药物中毒的有效药,但从药物清单中已消失了好几年,更无奈的是,这款药物目前并没有有效替代药出现,“遇到此类病人,临床救治就很困难,曾有一个病人因这种药物的缺失而丧失了治疗机会。”谢世平透露,另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氟哌啶醇也是和毒扁豆碱一样的命运,不同的是,氟哌啶醇有类似可替代药物,只是价格要翻10多倍。“我们医院使用的不少药物因受众较少,多数厂家都不愿生产,无奈之下,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跟厂家协商,不仅生产量小的药物由他们提供,临床上用量较多的药物也由其提供,从而保证他们的利润。”谢世平说。
据统计,全国目前临床上处于短缺的药物品种超过300种,如2013年7月以来,专门治疗甲亢病的临床药品甲巯咪唑(俗称“他巴唑”)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短缺;治疗皮肤过敏的扑尔敏、消炎药诺氟沙星等也在短缺药名单之列。
记者从我市两家规模较大药企—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前者被批准生产的药物品种有120多个,但目前正常生产的只有40多种,后者被批准生产的药物品种有127个,目前常年生产的只有50多个。
流通梗阻:低价药利微,医药公司不愿卖 加成有限,医生开药缺“动力”
“一个药品能否保证市场正常供应,受制于企业、医药公司和医生三方积极性,其实有的药物倒不是企业不愿生产,而是医药公司不愿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业内人士说,目前药企都是将药品销售给商业公司,由商业公司对医疗机构进行配送;因招标价格低、企业出厂价格无利等,导致配送商业的利润空间极其微小,“以一车药物从仙林配送至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如果一车总价达20万元的高价药物,按照5%返利,医药公司可以拿到1万元的配送费,而换成总价只有5万元的低价药,配送费只有2500元。”
此外,由于医院回款时间较长,医药公司更愿意将风险放在利润相对较高的高价药物上。
事实上,临床中的短缺药物基本都是“低价药”,一项对342种短缺药品的调研资料显示,从单位常规包装价格看,有211种短缺药品的价格在30元以下,占61.7%,而其中10元以下的药品有130种、5元以下的药品有89种、3元以下的药品有55种。
“即便药物到了医院,没有医生愿意开,对患者而言还是一种‘短缺’。”上述业内人士说,在现行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加成”是大医院财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样是加成15%,医生的处方笔更愿意倾向药价较高的药物,这也是导致某些廉价有效药消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