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披露:按照不同口径估计,2015年,我国健康保险潜在的市场需求为2520亿~1.036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病保险
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范例
日前,人社部召开全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视频会,总结交流大病保险试点经验,研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措施。据了解,我国已有25个省份制定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134个试点城市,其中59个试点城市已经启动并开始支付待遇,其他省市也正在积极制定方案、开展委托管理招投标和准备启动实施。此外,200多个地市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大病保障措施。总的来看,我国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业务,探索创新公共管理服务的路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映。
2012年8月,国家《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指出,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保费收入,按现行规定免征营业税。
《意见》探索了一条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医疗保障道路,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为什么政府要与市场合作呢?具体来说,商业保险机构对比政府办医保机构,在医保管理的专业性、积极性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在专业性方面,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测算、保险精算、理赔网点和管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上都普遍优于大多数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可节省相应管理费用,提高机构管理效率。更关键的是,商业保险机构拥有强烈的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疗费用的欲望,政府医保经办人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医保的结余多寡、运营成本的高低与其自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缺乏相应的降费动力。而商业保险公司节约的每一分钱都将作为公司盈利,直接与经办人员收入挂钩。医保商办更能加强对过度医疗、骗保等行为的制约,从而确保医保资金高效运行。引入商业保险,还可以通过“鲶鱼效应”,提升整体医保的服务水平。
深化医改
商业医保也能办医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博士生导师朱铭来教授认为,根据国际经验,医疗保障不只是保险公司自己经营,医疗风险最终的管控在医院,所以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紧密合作的战略关系要迅速建立起来,因为如果没有医疗机构有效合理的风险管控,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很难上去。
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渐开放,多种资本背景医疗机构的出现,无疑会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上海,市政府计划把上海打造成高端医疗旅游城市,为此他们将逐步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为社会资本办高端医疗机构开道让步。而承担高端医疗这一责任的非公立医院——“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包括1个医疗技术中心、2个国际综合医院和4个国际特色专科中心,涉及肿瘤、妇产科、儿童医学及整形美容等领域。该中心的收费标准亦将参考国际惯例,采用全球商业保险机构广泛接受的医疗服务定价体系——CPT-code,而且计划只接受商业医保和自费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