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发教授在贵医附院工作多年,他对山寨救护车做了较深的研究和调研,作为政协政协委员他今年特意为此做了提案。“2013年12月初,贵毕高速上一辆山寨救护车与货车相撞,救护车上2死3伤。虽然事故责任是货车司机,但由于事故车辆是'黑救护车',维权都不知道该找谁。”
山寨救护车不不仅自身存在危险性,而且还干扰到了正常医疗。孙发告诉记者:“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垂危的病人。当时一些山寨救护车的运营者为了牟利,煽动病人家属放弃治疗直接拉回家准备后事。我们的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了制止,现在四五年过去了,曾经的患者现在依然健康的生活着。”“山寨”为何如此明目张胆
山寨救护车的存在,最初的根源在于病患使用救护车的需求,比如送病患回乡、病患自主决定转院等。由于大部分医院救护车运力不足,有时仅接诊急诊病人都很吃紧,部分病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山寨救护车便应运而生。
这种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的“救护车”为何能在市场上生存立足呢?孙发教授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救护车力量的不足。“这个问题不止是贵阳有,全国都存在。按照国家规定每五万人至少要配备一辆救护车,很多城市的救护力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山寨救护车利润空间很大,将病人从六盘水、铜仁等地带到贵阳随便就要价五六千,自然就吸引了相当一批人从事这个行业。”
根据相关人士介绍,山寨救护车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救护人员的资质归卫生部门管理,改装车辆归公安交警部门管理,运营定价归物价部门管理。然而,虽然有多个部门肩负监管职责,但却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真正的把关,管理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让山寨救护车们钻了空子。
管理“山寨救护车”,委员有话说
“其实,和我们又有时不得不打'黑出租'一样,人们找山寨救护车大多都是无奈之举,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增加救护车的投入。”孙发教授认为,可以尝试以混合经济所有制的形式成立救护公司,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设备和医护人员都要有高标准的要求。“当然,普及医务知识,增强老百姓的医护意识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