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以来,《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孙光荣先生的长文,深度解读习总书记的“中医观”,系列文首先对“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进行了论述,分析透彻,内容丰富,读后获益良多。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继续探索中华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
中华文明宝库,总括天地人
如果用宝库来概括中华文明,那么这个宝库有多大,为什么需要用中医药学做钥匙?这不是机械原理所能解开的问题。假如这个宝库只是一个仓库,大门上只有一把铁将军锁,只要一个锁匠就能解决问题,是不会需要一个学科来打开的。
笔者认为,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善于研究天地人的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不懈追求,也是最早的哲学体系八卦起源的基础。伏羲八卦的三爻之中,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而且是“以人为本”。
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以天下为心;谈天下、“利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最高的价值标准。
《易·系词》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人们渴盼天下太平,其奋斗的目标是“天下文明”,因此说“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诗经·大雅》说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因为他主持正义,扬善惩恶的结果——“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老子不赞成用武力征服天下,他在《道德经》中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提倡知雄守雌的处世之道;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做学问,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的是国富民安,天下太平。
《山海经》记载了很多先秦的神话传说,海内海外,大荒之外,都有华夏文化的影响,都有炎黄子孙创造的文明。
《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把人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都放在天地万物之间进行考量。各种药物的四气五味,也都具有时空的元素,是时空凝聚的整体。
中华文明宝库,纵深九重门
中华文明的历史很悠久,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这是很保守的说法。因为炎黄二帝与蚩尤,“居涿鹿,战板泉”,争天下,已经是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壮大的时候,绝对不是文化源头的滥觞时期,不是思想启蒙的阶段,而是一个文化大融合,多元并存,包容共处的大发展,“合符釜山”体现了龙文化的“集成创新”。
龙文化的造龙手法,启发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
龙作为一个具体的生物是虚拟的,但是它身体的每一部分组成都有现实基础:蛇的身体、鱼的鳞片、虎须鹿角、鹰爪马面,没有一样是虚构的;它应时而动,冬时蛰藏于地下,夏天布云雨于苍天,都符合自然规律。
中医的藏象也是这样,五脏配五色、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声、五音,都是把时空的元素整合在一起,“集成创新”成为五脏之象。
炎黄文化之前的思想启蒙,来源于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发展于伏羲的八卦哲学体系。这些思想与中医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完全一致,是其起源密不可分的思想基础。
扁鹊脉学的特点,是通过诊脉可以“尽见五脏症结”。因此,中医可以通过诊脉,摸出心脏之外的全身信息。“能和色脉,可以万全。”中医的诊疗思想,与西医完全不同。
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临床方法、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明清温病学的进步,都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融进了儒释道的人文精神。
医随国运,岁寒三友齐振兴
西学东渐,中华民族走过了百年坎坷路,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里,国学逐渐沉寂,被说成“中国百事不如人”;在取消汉字的呼声里,汉字被诬蔑为“世界上最野蛮的文字”;在消灭中医的提案里,中医被丑化为阻碍医学进步的旧医,是“医学革命”的对象,是最大的“伪科学”。
汉字、国学、中医,一起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岁寒三友”,如今都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中医学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扎在历史的深处,却开花结果于当代;它既和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走过了几千年,也在改革开放之前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不仅深受欧美发达国家民众喜爱,也为非洲贫困国家所欢迎。中医药的普世性得到广泛赞扬。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不是一览无余的展览室,它的门锁也不是简单的锁钥,而是一个涵盖天地人,包容万物,总括诸子百家的巨大宝库。它不是只有一个门,而是层层递进,只有中医药学的“掌纹钥匙”,才能打开这种“超当代科技的密码锁”。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话,深刻说明了中华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同根性,也说明了“医随国运”的中医,具有辉煌的历史、坎坷的命运,但也有现实的作用、未来的价值。
在共同经历了百年磨难,迎来伟大复兴的时刻,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可以互相说一声:“你懂我!”(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