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中国见习医生:疲惫中怀揣梦想 盼改变医患现状

2014-01-07 13:35:5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网1月6日讯(记者 秦悦 实习生 叶丽娟)】

赤裸的深棕色的树干,僵硬的结着冰的公路,冬日的北京街头,公车窗外的世界,显得萧瑟而荒凉。近傍晚时分,望不尽的车流,拥堵的十字路口,一辆自行车倒在一辆白色汽车的车头下面,苍白黯淡的日光,衬得马路上的斑斑血迹,十分灼眼、扎心。又有人受伤了……

医院似乎是永远忙碌不停的地方,不知道每天有多少这样的意外伤患被抬上担架送往医院,也不知道每天有多少患病者等候在长长的挂号口,看病开药的医生,输液换药的护士,分秒必争的手术台……医院,是个永远不熄灯的地方。

不管是前些年接连不断的医疗纠纷事件,还是近两年频繁曝出的杀医案,患者与医院打得火热,使得医生这个群体一直在社会热题榜上。有人痛骂他们医德败坏,有人同情他们身处险境,医生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然而现在最为困惑的或许是医生的“继承者们”——医学生,他们在走向医生的道路上正在经历着什么,承担着什么,恐惧着什么。

记者采访了北京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班大四的几位同学,半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和他们一起上课和自习,来了解一下作为准医生的他们,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未来从事医生职业,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想法。

学习:艰辛的路上布满挑战和刺激

这一天,阳光明媚,但一路上凛冽的寒风还是吹得人面部麻木僵硬。走进他们的教室,身体瞬间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

下午一点半,正是深冬季节阳光正暖的时刻,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们带着午休后疲惫的倦容,陆续地走进教室,开始下午连续三个多小时的超声影像课,老师已在讲台前等候,一句“Good afternoon,class”和一句简短的自我介绍,课程正式开始。又是一位陌生的新老师,对于他们而言,换老师是家常便饭。

进入大四以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被分配到学校附属的北京各大医院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和医院见习生活。临床一班被分配到北京XX医院,来到这里以后,他们有了本班上课和自习的固定教室以及固定座位,俨然回到了高中时的模式,而唯一不同和不固定的是讲课的老师。

由于每一门课程包含多个方向和知识点,他们几乎是一节课换一位老师,例如超声影像,有子宫、心脏等多个器官节点,不同的器官症状涉及的知识点是由不同的老师授课,而老师则是他们所在医院的医生们,医院根据每位医生专攻的方向来为学生安排授课。

因为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和知识太多,类似心脏、子宫影像这样的课程只有一到两个学时,老师必须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内将涉及的所有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中途没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大二下学期开始,老师们上课所用的PPT,均是全英文,进入大四以来,基本是英文授课或者英汉交叉,冗长的英文专业术语,老师飞快的语速和大量的专业知识、图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疲惫不堪,但却也只记住百分之二三十的知识。

采访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现在听老师讲课,只能重点听和记老师的讲课思路和重点,至于课程知识基本上要靠自己花费大量课后时间去学习和积累。

相比于其他专业大四学生的轻松状态,对于这帮学医的孩子们而言,大四上学期是他们到今天所经历的最累最痛苦的半年。满满的课程,每天早上八点上到下午五点,午休一个半小时,晚饭后又是漫长的晚自习,最早也要11点回宿舍。他们的专业书,毫不夸张的说,每本都有差不多三四厘米厚,每天上课和学习的时间占据了他们一半多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课程安排,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满,跨越度太大,大一大二很轻松,但大三大四下来实在是太累了,连续长时间的上课和自习,睡眠时间不足,这半年下来他们都十分疲惫不堪。采访之前,他们刚刚结束考试月,一个月内考了九门课。这漫长的一个月,对于他们而言,像是经历了魔鬼训练营,每天七点钟起床,早饭后开始复习,基本上早上离开宿舍之后,一整天都在教室里自习,很多同学甚至在后半夜一两点才会离开教室,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巨大的体能消耗,一个月下来,很多同学都消瘦了不少。

但采访过程中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这个专业,每个人都很坚定地说没有后悔过。当初选临床医学专业,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有些是因为亲人患病难愈,有些是因为没有见过自己的某些亲人,使得他们从小就萌发了学医的想法,他们想为自己的亲人解除病痛,同时更希望别人不要经历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

抱着这样的想法,四年下来,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常压得他们喘不上气,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其中也有人有过轻微的动摇,小B说:“曾经确实后悔过,尤其是大四之后学习太累了,而且看很多同学现在都工作赚钱了,自己也挺茫然的,感觉学的东西没记住,考完试之后基本都忘了,担心自己以后做不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毕业之后我还是会当医生。”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