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两会”举行的“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记者会上说,医改最核心的是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改善医患关系,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大问题。现在很多问题出现在大医院,医改要让公立医院真正公立,真正公益。他说,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每天要看50个病人,患者看病像打仗,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这样医患关系不可能改善。
医患矛盾本来应是一个伪矛盾,医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患者对医生报以感激之情,这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医患关系的主流,所谓悬壶济世、医者仁心,说的就是古人对医生的敬仰之情。何故到了今日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在个别地方竟至于刀戈相向?
按道理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院数量大量增加,再加上公费医疗、城镇医保、新农合、大病医保等多层次医保体系的覆盖,中国百姓所拥有的人均医疗水平可谓早已天翻地覆。今日的中国医院建设大跃进,却换不来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普遍敬仰,其中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医患关系的恶化,板子不可能仅仅打在一个群体身上。患者有怨气,医生也有怨气,一个双方都有怨气的关系体怎么可能和谐呢?医生抱怨行医环境恶化,时不时提防自身安全,在社会上地位大不如前;患者抱怨就医环境差,排队3小时可能只能换来名医的3分钟,挂名医号甚至已经成为一门生意。
一个医患双方都不满意的医疗环境,既需要医疗管理体制的改革,厘清公立医院的职责,让公益的归公益,让市场的归市场,让高水平的医生能够享有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也需要改善就医环境,让患者不仅看病容易,也能够有尊严地看病,不面对过度医疗。但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医者与患者的群体和解不可或缺。医者应当得到患者的尊重,患者也应当得到医者的尊重,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满足对方在医疗边界以内的正常诉求,二者关系才可能正常化、理性化。
和解不是说当前医患矛盾已经到了互相敌视的地步。对患者尊重、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仍然是主流;对医生尊重、体谅医生难处的患者也是主流,然而体现矛盾的支流却有更具破坏性的影响力。为什么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大不如以前,为什么很多医务人员不再希望子女未来从医?这就说明对于支流也必须足够重视,支流所展现出来的破坏力足以改变医患逻辑。毕竟相对于庞大的就医需求来说,我国的医疗条件、医疗改革并不能完全满足,在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和解就成为解决矛盾的必然选择。
和解不仅仅是态度的变化,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一方面医院要禁止搞过度医疗,医生不开大药方;另一方面是患者不能够按照自己某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医,要尊重医生的专业性,不能进了医院就要求必须治好病,治得不如意就叫,治不好就闹。医者患者互相质疑、互相激怒,互为弱势群体,这种关系只能不断异化,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演变成医患关系矛盾的激化。倡导和解,也离不开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应当让公立医院服务于公益医疗、大众医疗,让市场化医疗手段解决市场化医疗需求,但在这方面的改革还需要迈大步,还需要对公立医院进行更多公益化改革。
一点一点地来,先从容易和解的地方开始。(迅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