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中医只能开中药?这是对执业医师法的误读

2014-03-27 16:42:03 来源:光明网

中医在医院“不吃香”有法规的误读也有管理体制的制约

中医只能开中药这是对执业医师法的误读

记者:中医学生只能看中医,就业面窄,不能开西药、不能应用其他诊疗技术、不能做手术。基层医院缺人,但怕麻烦,不爱招中医学生。目前对于中医执业的限制是否会有一些调整?

答:中医学生就业面窄的问题,其实是我省个别地方对执业医师法、中医执业范围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实际上,执业医师法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可能是执业医师法规定不明确,导致了这样的误解。这就影响了中医医生在临床中的作用,现代医学技术完全可以结合使用。

我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提出的相关提案、议案都不少。目前省卫生计生委已经充分关注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协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过去对中医的束缚,近几年已经慢慢被放开。此前由于法规政策原因,加之药品审批、维持生产的费用高,导致我省数十种医院制剂慢慢消失了。2011年,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就对之前的一些做法进行了修正,给医院内制剂松绑,同时通过科研课题、专科技术协作等方式,让我省一些成熟的医院内制剂得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中医“不吃香”关键是中医诊疗技能价值体现太少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姓青睐中医。但中医在医院“不吃香”,中医院、中医科规模发展不起来,对于中医师需求也被压缩了。这种现状有没有一些解决方法?

答:中医技术和知识价值体现太少,这是中医在医院“不吃香”的原因。中医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与西医诊疗手段,两者的收费标准有很明显的差距。

比如,在骨科治疗方面,有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骨科医生也都会掌握。西医手术治疗可以精确到解剖对位,但存在麻醉和感染风险。而中医手法复位没有麻醉风险,感染风险较小,有可能只能功能对位,达不到解剖对位。但在治疗费用方面,中医可能只要几百元就好了,西医则要上万元。那么,为了避免麻烦等多种因素,医生更愿意开展哪种,结果不得而知。

临床上中医手法治疗用得少了,慢慢生疏了,最后甚至失传,就不利于整个医学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我省在鼓励中医技术发展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如从2013年开始执行46项中医诊疗新的收费标准,来提高中医知识和技能价值。不过,还有进一步提升和规范的空间。

中、西医发展不平衡与中医“先天条件”不足有关

记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而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开处方的据推测最多有三四万人。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中医萎缩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中医萎缩的原因很复杂,除了上述说到的政策和法规出台后的一些制约,这和中医的一些“先天条件”不足有关。

建国后,国家就大力投入发展西医院,而大多数的中医院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的。但投入建设没几年,就进入了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中医和西医面临的竞争级别是一样的,但是基础却完全不同,前者还处于婴儿期,而后者已经成人。

目前中医行政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不足,可以用“高位截瘫、五花八门”来概括。国家有设中医药管理局,到了地方,名称就各种各样,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处等。

我省在省一级设立中医药管理处,到了设区市一级,仅福州有中医处,而其他设区市则把中医处的职能放在医政处或科教处等。

人员不足、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医保方式以及投入,都与中医发展不相适应,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中西医并重发展是国家政策之一,但相当一部分地方,在投入方面都是重西医轻中医。投入减少,中医院效益减少,特别是农村医生的收入没有明显提高,基层的中医人才就越加匮乏,优秀人才就越容易流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医学生自信心不足将影响整个行业发展

记者:由于就业难问题,中医学生对于中医信心不足,不少学生转行。这将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答:上述几个原因,导致了中医优秀人才流失,中医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中医传承上就显得后继乏人。

上个世纪90年代前,中、西医院校的生源基本保持平衡。但是90年代后,中、西医生源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仅如此,好学生都不愿意学医,这必将影响到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这与过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中医更讲究悟性,要想掌握中医技艺更有难度。由于中医成才慢,刚毕业的中医学生在初期处于一个低水平,出不了疗效,很容易缺乏自信,这就影响后续对中医钻研的热情。

个人认为,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师承教育,来提升中医学生的整体实力,提高中医学生对行业的自信心。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