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富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接《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接以入《易》,《易》说至繁。”《周易》的智慧,主要可用“变”“中”“时”“知几”四方面来概括,而且在中医运用中得以体现。
“变”:就是要顺应规律,找准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天人合一”。中医的生命观,就是“庄子”说的“通天下气耳”。天下都是一种“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允说:“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产生了万物。人也完全是一个自然产物。可见,天地人相合,就是顺应规律。顺应规律就要顺变。
“变”,有两个方面的变,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即身体好的时候)如何防止变,就是中医中治未病的理念,也是养生的理念。《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里岐伯说人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中还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防变的最好办法是变自己,而且要变在花未尽开月未圆之时。另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即身体不好的时候)如何促进变,就是中医中治小病或大病的理念,就是要顺应规律,找准位置,按照阴阳平衡,五行的整体相关性理念,辨别每一个细节,找准绝处逢生的机会和位置,辩证促变,使其变好,达到新的平衡。
“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也叫庸中,即用中。因为“中”就是维持事物的平衡。平衡是一个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正如《周易》讲变化,就要变得恰到好处。中医的阴阳理论,就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既讲平衡统一,又要讲矛盾、斗争。所以,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阴阳失衡,也就是说失去了中道。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提出的“心理、生理、哲理”养生法也是贯串了“用中”的思想,如《黄帝内经·灵柩经·本神篇》里讲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可谓生命在于平衡,医者贵于“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