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积淀,几千年的实践验证,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有着厚重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变通趋时”的选择。当下,要重点研究“如何防止变”和“如何促进变”的问题,也就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阴阳五行、脏象脉络学说到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理论已成为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服”中国文化的水土,而且深入于百姓民众的血液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对于阴阳平衡理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以及这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验证的方药学说等本质的主体特征和特色应当总结、丰富和提升,加以很好的传承,要防止变,更不能否定。对于时代变化、科技进步和西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应当运用交流、交融、交锋的原则,加以积极创新,要促进变,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验证系统更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效用性,使中医药文化特色之花越开越鲜艳,深入民众,走向世界。
运用现代科技推进中医药发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发展”这个命题内容十分丰富,应当深入研究论证,建立整体框架,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当下应当突出3个重点。
一是随着信息技术、仪器设备、科技方法等的快速发展,中医的诊法,如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和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辨证纲领,应当传承。同时,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仪器设备、科技方法等先进科学技术,达到人与物的完美结合,使中医诊治既有独特性又有先进性。
二是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品牌化,就是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标准是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的基本依据。要注重中药材的标准规范,坚持做好种子、种苗和道地药材的认证制度。虽然个性化是中医药实行辨证论治的最大特点,但是个性化的诊治也要有一定之规,要努力探索标准规范与个性化诊疗的最佳结合点,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丰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理论和实践。
三是着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升临床疗效。骨干中医药人才、显著的中医药疗效,是诠释中医药古老又常新的生命力。真本事、强疗效,是颠覆中医“慢郎中”老观念的良方。中医药医师,既是有文化、懂理论、重实践体悟的师承传承的艺术人才,也是重信息、懂科技、顺时变的医药技术人才。因此,着力培养骨干中医药人才是当务之急。培养骨干中医药人才,要在“知文化、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重体悟”上下工夫,并把“修医德、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作为必由之路。
希望中医药界的科学家们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一道,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深入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坚持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借鉴西医药学的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造福人类。
(周国富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