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医生)
因为一场车祸,安徽人王德余被送进了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数天,却一直处在昏迷中。家人出于经济考虑,决定自行出院回家康复。两个月后的一个傍晚,当时为其治病的医生蒋云召接到王德余爱人的求救电话,于是开车到300公里外,对患者展开救助。(5月11日《扬子晚报》)
一个出院已有两个多月的患者,且相距300公里,蒋医生没有上门服务的义务。他若在电话里告诉这家人如何处理,或者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就已算很负责任了。然而他却选择了夜行300公里,上门为患者诊治,说明他是一个对患者有感情的医生,是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但同时应该看到,他来回跑了600公里的路,在患者家里,却仅用了5分钟,更换了一条胃管就解决了问题。人们不能因为5分钟的救助太简单,就否定夜行300多公里救助的意义,但至少应该思考,有没有更省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其实,插胃管,在急救中使用的频率极高,每位昏迷、全麻手术、不能进食、食物中毒等患者都得插,因此不说县级医院,就算规模不大的卫生院,也要掌握这门技能。然而根据患者家属的反映,他们请过当地县医院的医生,却折腾了半天插不进去。
基层医院技不如人的客观现实,在这事例上得以体现。很多时候,患者舍近求远,并非基层医院的设备有多差,也并不是操作有多复杂。比如胃管插不进,仪器不懂操作等等,只需经过不长时间的培训即可掌握。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有时专家大老远下乡,解决的却是最常见的问题,话还没说出口,基层医生就恍然大悟。
只有提高基层医生的医技能力,才能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可见,夜行300公里去救人,除了感动,更应该引发思考。患者危重时,应该到大医院治疗,但在他出院后,简单护理和基础治疗,就属于基层医院的能力范畴。为了让大医院的医生避免类似的车马劳顿,为了患者得到更便捷的服务,基层医生就应该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其中包括胃管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