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历时10个多月的跨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商业贿赂案侦查终结,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通过大肆贿赂医院、医生牟取非法所得数十亿元。虽然案件水落石出,大快人心,但如果中国整治医药行业的行动由此刹车,很可能今后有更多“葛兰素史克”为了自身利益而卖高价药,让患者买单。
其实谈到治理药价虚高、打击商业贿赂,不少医药业内人士都能掰着手指头告诉你,这绝不是国内首次整治行动。按照以往惯例,每次整治开始的时候都声势浩大,结果往往是抓住一两个典型了事。而避过风头的药企很快便会重操旧业,忙着修补和医生变得紧张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期监管制度,紧靠一阵风似的突击检查,虽然会起到警示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会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也不容大事化小。据侦查机关介绍,葛兰素史克在中国销售的药品大多冠以海外原研药名义,在药品进口前通过转移定价的方式增高药品报关价格,将一部分巨额利润预提至境外。药品进口后,该公司再通过虚报价格等方式要求定高价。显然,无论是转移定价还是虚报价格,并不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独有的,很可能普遍存在于跨国药企中,借此机会如能扩大调查范围,则有望撼动高高在上的外资药企药品价格。
要知道,中国患者最多会花费高出其他国家7倍的价格使用葛兰素史克的药品,谁能保证我们没有在购买其他跨国药企药品的时候,花更多冤枉钱呢?
此前,接受调查期间,葛兰素史克曾宣布启动全球范围销售整改,其中包括取消医药代表个人销售指标,并逐步停止直接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提供经费以赞助其参加医学会议的做法。而其他制药巨头对于畸形的带金销售模式始终未明确表态。这不能不让人联想,杀鸡儆猴的方式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貌似难有巨大作用,只有继续加大整治力度,才能真正冲击已存在多时的违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