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靶向药物,被不少患者及家属视为最后的救命“神药”。然而有些患者钱没少花,却收效甚微。如何合理应用靶向药物,让患者真正受益?记者日前走访了肿瘤治疗界多位专家,请他们谈谈靶向治疗中面临的问题,给肿瘤患者及家属支支招。
■不必迷信靶向药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说,靶向药物的出现使肿瘤内科治疗更为精细化,但肿瘤治疗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是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并非替代传统治疗,而且也难以取代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方式。因此,患者不必迷信靶向药物。
据了解,目前临床应用的靶向药物超过30种,约1/3的靶向药物较为成熟,效果明显。如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可使高复发风险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53%。但也有约1/3的靶向药物疗效还有待提升。
“即使疗效确定的靶向药物,也并非能让所有患者从中获益。”石远凯强调,“靶向治疗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作用的基因靶点。”以肺腺癌为例,目前的靶向药物以突变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但并非所有肺腺癌患者都有这一靶点。该院组织开展的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晚期、无法手术的肺腺癌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率为50%,这意味着50%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可应用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络氨酸酶抑制剂,而另外50%的患者则无效。
“其次,即使肺癌患者存在受体突变,靶向药物也并非都有效。”石远凯说,大样本研究证明,80%有突变的患者可以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另外的20%仍然是无效的。
“靶向药物的这些特性,要求医生严格把握适应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坦言,目前靶向药物不规范使用的问题并不少见,医生应该做好规范化治疗,才能真正给患者带来好处。
■高费用下的医患纠结
“治肺癌的靶向药吉非替尼550元一粒,每天吃一粒,1个月就要1.6万多元。吃药时我们常跟老太太开玩笑说,吃金子的时间到了。”北京市民张老太3年前因晚期肺腺癌去世了。提起老人当时使用的靶向药物,一直照顾老人的鲍女士说,药是不错,但就是太贵,家里为此花了10多万元。虽然当时厂家有买半年可享受后续免费赠药的优惠,但老人只用了1个月的免费赠药就去世了。
目前,绝大多数靶向药物尚未纳入我国医保,相当多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因为高昂费用对治疗望而却步。
“有的患者用药后仍会复发,此时继续用药对延长生命仍有效,但时间十分有限。是否继续用药,医生也很纠结。”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佟仲生说。
高昂的医疗费用换取短暂的生存时间,甚至还可能“打水漂”,这让医患双方都很纠结。
“我们会向适合的患者推荐靶向药物,但大约10位患者里只有1人会选择。”天津市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主任宋天强说,靶向药物价格高昂,更需要医生合理权衡治疗效果与治疗费用,对患者要进行准确、科学的病情评估,如果预计生存期较短,就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推荐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要把钱花在到刀刃上,但目前临床应用的靶向药物多数还缺乏明确的敏感人群筛查指标。”
对此,佟仲生表示,就现阶段而言,医生应注意靶向治疗药物的适应证选择,将可能的疗效、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患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靶向药物治疗知识。加强医患沟通,取得认知上的一致,可能是目前解决医患两难选择的对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