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常用药阿托品每片几分钱,经常缺货,医院难以采购到;治疗甲亢的主要药物国产甲巯咪唑片全国断货,患者被迫使用价格高出十几倍的进口药……
近年来,低价药品断供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经典老药甚至从市场上消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低价药品盈利水平低、对成本变动相对敏感,企业生产供应的意愿下降。
日前,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意在用价格政策改变低价药“一药难求”的状况。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企业生产供应和医院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有利于抑制高价药品不合理使用,优化临床用药结构,降低医药费用总体水平。
价格倒挂,低价药品短缺、断供时有发生
近年来,低价药在市场上呈“衰退”态势,供应端积极性不高是一项重要原因。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葛智勇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拥有基药品种177个,约120个品种属于低价药,但近几年保持生产的品种不足40个。
分析起原因,葛智勇谈道,一是由于相关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小,或者市场已经饱和;二是由于不少历史上累积的批准文号,多年没有生产;三是因为生产成本不占优势,有些品种成本与价格倒挂,部分品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
对价格倒挂的状况,葛智勇拿双鹤生产的盐酸小檗碱(黄连素)举例:一盒0.1克×100片规格的制造成本,就有5.91元,国家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是9.5元,参与招标时的中标价低得夸张,去年7个省中标,平均中标价5.89元,最低中标价只有1.4元。“招标中‘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政策,会令竞争激烈的品种陷入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也增加了药品使用的安全风险。”
尽管赔本,但出于对社会责任和患者需求的考虑,像双鹤药业这样的企业仍未放弃生产低价药。不过葛智勇也坦陈,对于低价药,目前只能维持一定量的供应,“有工时就做,没工时就得往后排”。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药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盈利相对薄弱的低价药品难以消化上涨压力。同时,由于招标降价以及零售限价不能灵活调整,企业生产低价药品的意愿下降,医院也缺乏使用积极性,这就导致一些低价药品出现短缺、断供,影响到了临床用药需求。
具体购销价格交由市场,政府确定日均费用标准
此次发改委公布的方案中,主要从放松价格控制、统一确定标准、建立清单进入退出机制等三方面入手,改革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
根据各方面意见,现阶段的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患者吃一种药一天用量的总费用)标准确定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将来,这一标准还可能因为市场行情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介绍,中成药费用标准定得比西药更高,原因在于近年来中药材原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且其对中成药成本影响更大。
根据《通知》,低价药品清单由国家发改委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按定价权限分别向社会公布。在国家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清单中,不仅包括当前市场上已经短缺的低价药品,也涵盖了将来可能供应紧张的低价药品。
“低价药价格确实应该让生产企业根据生产成本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葛智勇认为,新政策有利于保证产品合理的利润空间,有效鼓励低价药的生产、销售,保证药品的供应和质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合理的利润空间还能保证药品企业投入资金用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等,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可以提高药企生产热情,使低价药品“有得用”的话,那么要想让低价药更多走近患者,还需采取相关政策,提高医院使用的积极性,让低价药“用得好”。此前,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八部委已在今年4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医疗机构提高低价药品使用量、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加快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等一系列举措。
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费用下降
不少人担心,低价药品限价取消,会否造成药价上涨,从而增加患者负担。
就拿双鹤药业生产的2毫升∶0.5克规格的维生素C注射液来说,现价是0.34元/支,按照新政策,理论上可以涨到1.5元/支(每天使用2支),但在葛智勇看来,这种推算也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低价药市场竞争非常充分,你涨价了,市场自然会被别人抢走。”葛智勇说,今后低价药的用量多了、市场需求大了,也会相应导致生产规模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从而拉低价格。
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由于有日均费用控制,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
此外,这位负责人还强调,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大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使用,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费用下降。(本报记者 刘志强)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