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葛兰素史克)中国商业贿赂案的风波,并未因为上个月侦查结束而趋于平静。
6月3日,多名GSK中国区前医药代表及其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多地不少遭GSK解聘的医药代表正在积极准备材料起诉公司非法解聘。其中GSK河南药代起诉案已于5月27日开庭,预计一个月后最终宣判。
“上海、山东、哈尔滨、湖北武汉以及江苏等省市的前GSK医药代表们预计都会在6月份向有关部门提出劳动仲裁和法律起诉。” GSK中国区前医药代表王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公安机关上月公布的GSK侦查结果中已明确指出,GSK中国公司自2009年以来,通过大肆贿赂医院、医生、医疗机构、医药相关协会组织等医药销售相关部门及其所属人员推销药品,牟取非法所得数十亿元。而通过去年下半年间GSK公司突然严苛的内审,公司“锁定”了至少千名资历深、工资高的医药代表,以其合规存在问题为由对他们进行了解聘或不再续聘,此举随即引发了公司内部的极大反弹。
类似的情况被指也发生在近期的罗氏制药中国区身上。
“GSK的一些医药代表掌握着公司往年销售中的种种证据,这些证据有一部分已经提交给了法庭,等待进一步判决。GSK公司方面强硬的回绝态度和高达千人的裁员计划,会对公司未来数年的发展埋下种种隐患。”代理医药代表一方事务的上海市申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数百名药代被开
有关部门侦查该案后,认定GSK中国方面在“2009年1月犯罪嫌疑人马克锐就任犯罪嫌疑单位GSK处方药事业部总经理后,为了完成总部下达的高额销售增长指标,在犯罪嫌疑人张国维等人支持下,全面倡导‘以销售产品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强调‘没有费用,就没有销量’的销售手段,先后组建和扩充了多个销售部门,将贿赂成本预先摊入药品成本”。
而在2013年7月之前,GSK中国方面一直都是沿用早前的内部报销流程和合规自审标准。直至当年7月,由于该案的严重影响和销售模式的剧烈调整,公司中国区各部门的合规审查与报销流程突然严苛了许多,由此新产生的“不合规”雇员数陡然增多。
“GSK中国对于其内审规章的有效性显得十分随意,对于合规执行也是任意延伸追溯时间。本身这些外资药企‘纸面上’的合规标准已是非常严格,再度调高合规与报销标准并对标准生效前的员工行为进行追责,以此作为解聘理由,我们认为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刘峰向记者表示。
同时,在GSK中国内部,原本报销流程只需1个月左右的销售垫付款流转,也因为公司突然提出的合规升级而中断,不少医药代表累计垫付的销售费用多达十余万元,相当于这些医药代表一年多的收入,而公司以不符合新标准为由拒绝承担这部分报销。
截至记者发稿时,GSK裁员风波已造成数百名员工以辞职和解聘的方式离开了这家公司,为GSK方面每年省下的薪酬成本与此前报销“欠账”数额十分可观。
目前各地诉讼的审查矛盾点,便是聚焦于双方就这些报销费用和合规违规行为的界定上。GSK方面咬定这些疑似“带金销售”的行为是医药代表的个人行为,公司对此并不知情,予以解聘合情合理。而在医药代表提供的电子邮件等证据上来看,上下级互相知会的情况普遍存在。
“GSK方面正是看准了一些医药代表对于出庭提供损害自身利益的带金销售证据心存疑虑,才对我们认定的非法解聘表现强硬。”刘峰指出。不过,目前已有部分医药代表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了上述证据,并有多名本身未经手带金销售却熟悉GSK内部销售实情的药代愿意出庭,这也给各执一词的诉讼僵局带来了一丝转机。
罗氏步GSK内审后尘?
随着GSK案进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十天前,罗氏中国也确认了遭到杭州市工商局的突访,外界推测此次检查很可能就是对准商业贿赂。
而在5月23日,罗氏中国区总经理温陈佩茜正式离开供职4年的罗氏,转而担任美国药企安进公司日本及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中国区总经理职位将暂由亚太区总经理兼任。
也几乎就在同时,业内资深药企人士都在疯传罗氏中国因为合规风险遭查而紧急提高内审标准,引发内部资金链异常紧张的消息。罗氏制药正经历着中国区经营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包括王庆在内多名业内人士均对此有所耳闻,“罗氏制药中国销售员工上半年财务不报账,个人信用卡人均欠款三万,滞纳金循环利息月月过千”的说法已经引起了整个医药行业的重视,外界都在等待工商部门对罗氏调查后的最新结果。
传闻中的罗氏内审,与去年GSK方面开展的内审如出一辙,后者引发了上述一系列的人事震荡。彼时GSK中国从其3000名医药代表中抽选了1000人进行合规再审计,其中大部分人被公司认定为存在违规嫌疑。“在内审中公司就不断威胁这些员工,希望他们书面承认销售违规。但事后其实都是拿这些被迫承认的人开刀解聘的。”王庆表示。
“数年前GSK中国高管内斗严重,引发一大批底层员工被解聘,经过这些人的不懈举报才促成了GSK中国大案的水落石出。如今这些公司再度拿员工开刀,出走的数百名前GSK人很可能会进一步将公司的‘实情’公之于众,让企业陷入经营风险的恶性循环。” 有医药行业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