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这个颇为绕口的名字,源于1906年首先发现此种病症的德国神经科医师的姓名。在中国,更为公众熟知的称呼是“老年痴呆症”。
研究显示,2%—10%的痴呆在65岁之前开始;而在65岁后,每隔5年,患病率增加1倍;8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48%。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估计,2011年痴呆患病人数为3650万人,其中的四分之一就生活在中国。
文献显示,其病程漫长,需专门照料,直接医疗和间接照料费用高昂,这将对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然而,公众对“老年痴呆症”却存在较大认知误区。
中国患者占世界1/4
“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会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缺乏识别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健忘、不安、幻觉、徘徊等。早期患者大多数有抑郁,晚期患者经常并发感染。在家中照顾患者的照料者有近一半人引发功能性紊乱及其他相关疾病。
“老年痴呆症”真正确切的发病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研究发现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老化、基因遗传因素、脑外伤、病毒感染、铝污染、吸烟等。
医学文献表明,“老年痴呆症”病程约为5—25年,最终由于全身衰竭或肺部感染死亡。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症”患者人群日益增多,目前患者人数超600万,并以每年30—40万人数递增。“老年痴呆症”发病人数在65—85岁之间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每5年为一个年龄段,患病人数增加一倍。
在6月7日召开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启动会暨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生弟教授透露,公众对“老年痴呆症”尚存在较大认知误区,主动就诊率不足三成。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4.2%,60岁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为4%,65岁以上为7.2%,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比例则高达20%至40%,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占世界同类人群的1/4。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点和负担。
逾七成病症没得到正确治疗
直到现在,“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仍有争论,也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可以扭转痴呆的进程。很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至亲失去记忆乃至生活的尊严,承受着心理痛苦,更要面对长期照护的沉重压力。
网络调查表明,79%的参与调查者对重度“老年痴呆症”症状有一定认识,往往到了疾病的晚期阶段才会考虑就诊。有39%的人能识别一定的“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状,但却不认为需要去医院就诊。即使是在确认父母患病后,仍有53%的人认为“老年痴呆症”不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部分认为不用服药只需照料即可,这导致大部份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70%以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得到正确治疗。
“要提升‘老年痴呆症’就诊率,一方面需要加强公众对“老年痴呆症”认知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医疗工作者不断提高“老年痴呆症”诊疗能力。”陈生弟教授强调:“老年痴呆症”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临床医生的职责是:加强“老年痴呆症”专业规范的诊疗以及疾病的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