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袁端端
低价药清单更像是一个仓促出台的应急之策,这个政策跟现行的种种价格管理规定和政策之间如何衔接,尚属未知。对比国家这次533种低价药清单和520种基药目录,可以发现,276个品种同属于两个目录,重合程度很高。
低价药清单更像是一个仓促出台的应急之策,这个政策跟现行的种种价格管理规定和政策之间如何衔接,尚属未知。
十八家入围低价药药企,仅有三家看好政策,认为将一定程度解决低价药“失踪”困局。而“国家及各省对低价药招标采购和在各级医疗机构的使用规定相协调”的问题成为低价药新政实施的关键。
低价药政策出台,表面想解决药品因为低价而引起的短缺,不如说是,发改委在探索新一步的药品定价的方法和模式,因为“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解决不了药品短缺问题的”。
逆转“经典老药降价死”
安徽省低价药品清单已正式出台两周了,但安徽省物价局农医价格处的王庆安还是忙个不停——尽管这是省里第二次梳理低价药品,他丝毫不觉轻松。
王庆安所参与制定的政策如果顺利得以实施,“经典老药降价死”的现象有望得到逆转。
过去十年间,人们经常看到便宜的“经典老药”在市场上消失的新闻。比如,甲亢病人常用药甲巯咪唑片(又称他巴唑)、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西地兰,几毛钱的早产儿补钙用的维生素D。
低价药从盛行到短缺,最后停产消失,症结大多指向“国家限价”。由于政府长期对低价药的最高零售限价,低价药退市,取而代之的是,医生用十倍甚至价格更高的药来替代,而一些无法替代的药则在黑市盛行。
解决低价药受阻的状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就在安徽试点公布首批廉价药品清单一个多月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称“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下称“低价药清单”)。业内人士用“终于来了”形容行业对这份清单的渴望。
按照流程,国家清单出台后,地方要各自出台清单,以增补国家清单的不足。根据发改委要求,各省要在2014年7月1日前对增补的低价药清单进行公示。
截至南方周末记者发稿时,短短一个多月,除西藏、湖南的清单尚未找到,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低价药清单。
“国家发改委十多年来进行了三十多次的降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价虚高的问题。但成本不断上涨,导致部分价格较低、对成本敏感的药品出现了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医药价格研究所所长常峰解释。
这一次,发改委的清单如同一剂强心针。国家清单中530个品种(西药280个、中成药250个)、1154种剂型都被取消了最高零售价,代之以“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的日均费用标准,低价药有了上浮的空间。
“新政策能够比较有效地保障低价药品的供给,在保障患者健康福利的前提下降低药品的总体费用支出。”常峰说道。
地方清单各有特色
根据各地发布的29份清单,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12个地方的发改委或物价部门,采访发现,地方各有特点,差异颇多。
从清单药物品种来看,增补数最多的是广东和广西——分别增补了340种和338种,最少的是江西仅增补8种。其中,25个省的清单平均增补超过200种。
从增补药的类型来看,中成药突出。中成药平均增补142种,西药平均增补80种。独家品种多有上榜。如江西增补的消石片,上海增补的恒制咳喘胶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源于非独家品种,竞争强烈,企业不敢轻易涨价。“如果没有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医院在没有控费压力的前提下,独家药、品牌药可能会受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陈敬博士说。
从入围药企类型来看,上市公司较多,白云山、华润三九、亚宝药业、佛慈制药、奇正藏药、云南白药等企业均入围。
从已经公布的低价药品增补通知来看,低价药清单制定主要是四种方式:一、从省政府定价药品目录里增选,符合“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的日均费用条件的筛选纳入。代表性的省份有安徽、广东、湖南、河南、新疆等;二、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非处方药剂型和省增补医疗保险目录中增选。如内蒙古;三、企业申报增补,政府再筛选。如安徽和山东;四、由物价局测算、公布目录,再征求企业意见。主要有广东、云南、吉林、湖北、江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