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罗志华:医生宣泄职业不满勿拿“医二代”说事

2014-07-23 11:00:39 来源:网易评论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职业荣誉感降低、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让一些医生“寒了心”。“医二代”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许多医生不愿“再苦孩子”,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医生不愿子女学医,这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老话题,它是医生们对职业表达不满、宣泄内心郁闷的一种方式。医生这个职业的确很苦很累,有时还充满风险,医生也的确需要将自己的处境告诉给社会,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并期望改变现状。但“医二代”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表达途径,“医二代”不学医,既不能表达也无法改变医生的职业处境。

每一种职业,都存在职业倦怠,医生也不例外。医生不愿让子女从医,正如一些教师不愿让子女从教、新闻工作者不愿子女当记者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职业倦怠。不久前流传的“千万别报体”也说明,不让子女从事某个职业,决非医生们的专利。

事实上,记者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调查发现,四个班级共155名学生中,父母是医生的有15人,占到9.68%,但医生所占社会职业的比例,远不及9.68%。这说明,医生家庭的孩子学医,仍然远远高出非医生家庭。假如在一个师范院校里,学生家长是教师的不足一成,我们是否就能断定教师们不愿子女当教师呢?显然不能。

从医学教育这一大环境讲,医科生报考保持了多年的热度,不排除有些医学院校招生呈现下滑趋势,但全国相对有名的医学院校总体仍很抢手,比如今年北医超一本线82分仍满足不了需求。而从医学院校毕业人数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已存在多年。近年来全国每年有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穿上“白大褂”。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生借“医二代”表达一下心情可以,自己可千万别当真,因为“医二代”不学医对社会并不构成影响,又何以能靠此倒逼社会去改变医生的处境?

其实,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境遇是有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的,当前最缺的并不是对医生的了解,而是改变医生职业境遇的办法。作为当事方的医生,没有必要借“医二代”来进行职业宣泄,医生可以说话的地方很多,比如参与到医改政策的讨论当中,或者以更专业的解读来减少误会等。医生与其劝阻子女学医,还不如以更积极的姿态,在医疗体制变革中寻求新的定位,从而谋求改变当前的处境。(来源:羊城晚报)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