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说说回医药那些事儿

2014-08-01 14:30: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第二届“北京中医药专家宁夏行”吹响了京宁协作的号角,也让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7月8日在银川举办的北京—宁夏中回医学术论坛,更是让人们听到了来自回医药界的声音。回医药从何处传来,回医回药有哪些特色,回医药在发展过程中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今后回医药事业应当如何发展?《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斌。

回医药是阿拉伯伊斯兰医的中国化

现代医药发展倡导中西医结合,而回医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中国古代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就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探究来自1300年丝绸之路上的回医药记忆。

问:在民族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回医药是如何形成的?

王斌:回医药学是阿拉伯伊斯兰医的中国化,是在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于中世纪后叶随中、西亚穆斯林大批迁徙到中国后,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与中国中医药学文化交织、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回族医者在继承古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引入中医药学的精髓,逐步成长为具有回族医药文化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并汲取了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各民族的医学思想,更与伊斯兰哲学密切相关,其医学理论中“真一”、元气、阴(静) 阳(动) 、四元、三子、四气、四体液等学说,无不标示了伊斯兰哲学与中医药学融合的痕迹。

问:丝绸之路对回医药的形成和传播有怎样的作用?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王斌:在回医药的形成中,古代丝绸之路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在丝绸之路上,回医经典跟着马帮摸爬滚打,用烂了翻新了,又用烂了,再翻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揉进中国传统的东西,如《黄帝内经》中传统中医理论,最后形成了东西合璧的回医药。

此后,成吉思汗的“蒙古西征”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继续延伸,蒙元帝国的历代统治者对波斯、阿拉伯地区及中亚地区的医生很重视,大量聘用,委派他们到军队中,元世祖忽必烈重用西域一位叫爱薛的医生,支持他成立了京师医药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机关。此后,还设立了国家掌管回医药的机构广惠司,可以说元代是回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

问:如何看待回医药形成过程中阿拉伯伊斯兰医本土化?

王斌:回医药物主要以香药和民间地方药物为主。唐朝的长安城外,有一位穆斯林李珣,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他收集了124种海上带来的药,写出了《海药本草》一书,里面有很多有关香药的记载,这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见证。

回医药的香药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比如同仁堂的名药苏合香丸,开窍醒神。其中苏合香等主要药物,均来自回医药。而回医药的成药既有中国传统药物,如补骨脂丸、安息香丸等,也有回医药的挥发药物,滴鼻剂、露酒剂等。回医药生产的药特别重视原生植物鲜品的形态、气质和气味,在药物炮制加工上严格遵从穆斯林教义和习俗。

中医药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回医结合,有点像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所谓的中西结合并不是一个西医大夫,一个中医大夫,分别坐在那里看病,一定是一个人,要么是西医学习中医,要么是中医研究西医,只有将两者揉在心里,生发而出,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回医也是如此,回医其实就是古代的中西医结合。因此,我们现在在研究回医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回医形成中的基本传统,探究其形成之初的基本手法。

回医药的发展一定要融入回文化之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髓,是民族适应自然环境而生产、生活的表象,是其生活方式的重要内涵,回医药的发生、演变、传承总不离民族文化特定的属性。

问:回医药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王斌:与其他民族医学相比,回医药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纳入国家行业规范管理序列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技部等制定、研究民族医药的专业部门还未将回医药纳入其中,回医药也无本民族医合法、规范的执业医师考试。在医疗机构的建设方面,目前回医药医疗机构大部分为民营或私立的,尽管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备灵活多样的优势,但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壮大过程中,其规模、队伍建设、临床拓展、科研、产业等,均暴露出种种问题。

问:在回医药医疗机构建设中,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王斌:首先要增加公立回医药医疗机构的投入,深入持久开展回医药文化建设。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